重症肌無力是由於神經肌肉傳遞功能障礙而影響肌肉收縮的慢性疾病, 是最常見的神經肌肉疾病之一, 以受累的橫紋肌無力為特徵。 迄今為止, 尚無特效療法, 其病因和發病機理還不完全清楚。 目前, 比較一致的認識, 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的症狀與中醫古籍所載的“鞘”、“痿症”、“睢目”、“胞垂”、“瞼廢”等類似。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較明確的記述:“胃不實則諸脈虛, 諸脈虛則筋脈懈惰, 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 氣不能複, 故為社。 ”(《靈樞·口問》)隋代《諸病源候論·睢目候》雲:襯若血氣虛, 則膚腠開而受風, 風客於瞼膚之間,
近代醫家曾記述了應用馬錢子治痿的經驗。 而明確以中醫中藥治療本病的臨床報導始見於1958年。 50~60年代本病的治療以個、驗案資料為主。 有人還嘗試用針灸和制馬錢子治療, 並取得了一定療效。 70年代, 大樣本報導逐漸增多, 辨證分型日趨完善, 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由脾腎虛弱而起, 以補益脾腎立法。 從1980年至1990年,
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機理研究報告尚少,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採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成功地搶救了不少重症肌無力危象的病人。 有醫者用培補脾腎法對重症肌無力症進行了免疫學觀察, 結果證實培補脾腎法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也有醫者發現用於治療本病的黃芪、白術、茯苓、仙靈脾、海藻等藥能提高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