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青葙子的炮製方法

青葙子又名簟決明。 載《神農本草經》。 系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乾燥成熟種子。 秋季果實成熟時, 採割植株或摘取果穗, 曬乾, 收集種子, 除去雜質。

炮製方法】1.青葙子《雷公炮炙論》:“凡用, 先燒鐵臼杵, 單搗之用。 ”《一草亭目科全書》:“水淘去泥, 磨碎。 ”《本草匯》:“臨用搗。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篩去灰屑。 用時搗碎。

2.炒青葙子《聖濟總錄》:“微炒。 ”《普濟方》:“瓦上炒。 ”《醫學入門》:“微炒, 搗碎。 ”現行, 取淨青葙子置鍋內, 用文火加熱, 炒至有爆鳴聲, 並有香氣逸出時, 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青葙予呈扁圓形。 表面黑色或紅黑色, 光亮, 中問微隆起, 側邊微凹處有種臍。

種皮薄而脆。 無臭, 無味。 炒青葙子光澤不明顯, 表面焦黑色, 有香氣。

【品質要求】雜質不得超過2%。

【炮製作用】青葙子性味苦, 微寒。 歸肝經。 具有清肝平肝, 明目退翳的功能。 生品清肝作用強, 常用於肝熱目赤, 肝火眩暈。 如治風熱上攻, 眼目赤腫, 頭目眩暈的還睛丸(《局方》);治療熱毒攻眼, 目赤腫痛或兼面熱口苦, 煩躁易怒的青葙子丸(《太平聖惠方》)。 炒後寒性緩和, 並易煎出有效成分。 可用於目生翳膜, 視物昏暗。 如用於肝虛積熱, 兩目紅腫疼痛, 羞明流淚, 時發時止, 久則目生翳膜, 視物昏花的青葙丸(《醫宗金鑒》)。

【炮製研究】青葙子在《雷公炮炙論》是單搗用之。 宋代《聖濟總錄》有炒及熬令熟不得焦。 明代《普濟方》除了有炒外還有焙法。 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