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中醫如何治療十二指腸炎?推薦三款土豆食療方

中醫認為十二指腸炎屬於“胃脘痛”範疇, 本病多由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情志不暢、肝鬱氣滯或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所致。 病位在胃脘, 與肝脾關係密切, 早期多為實證, 其病在脾胃。 分型如下:

1、寒邪犯胃證:症狀見胃痛暴作, 疼痛如絞, 畏寒喜暖, 遇寒痛甚, 得熱痛減, 多有受寒病史,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 脈弦緊。 治則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方選良附丸加減(高良薑10g、香附10g)。

2、宿食停滯證:症狀見胃脘脹痛拒按, 噯氣或矢氣則舒, 噯腐吞酸, 進食加重, 不思飲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吐後痛減, 大便不爽, 舌苔白厚或厚膩, 脈滑等。

治則為消食導滯、理氣和胃。 方選保和丸加減(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陳皮10g、萊菔子30g、連翹15g、麥芽10g)。

3、肝胃氣滯證:症狀見胃脘脹滿, 攻撐作痛, 連及兩脅, 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噯氣頻頻, 善太息, 舌苔薄白, 脈象多弦。 治則為舒肝理氣、和中止痛。 方選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藥15g、枳殼10g、陳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 因肝鬱蘊熱, 火熱犯胃引起的肝胃鬱熱證, 症狀見胃脘灼痛, 痛勢急迫, 嘈雜泛酸, 口幹口苦, 渴喜冷飲, 脈弦滑數。 治則為舒肝泄熱、和胃止痛。 方選化肝煎(青皮10g、陳皮12g、芍藥l0g、丹皮l0g、澤瀉10g、貝母15g)。

4、因濕熱內蘊, 阻滯中焦引起的濕熱中阻證:症狀見胃脘疼痛, 脹滿嘈雜, 泛酸, 口幹而苦, 口渴不欲飲, 尿黃便秘,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則為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方選黃連溫膽湯(黃連6g、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2g、竹茹10g、蒲公英30g、甘草6g)。

5、瘀血阻絡證:症狀見胃脘疼痛, 痛如針刺或刀割, 痛有定處而拒按, 面色晦暗無華, 唇暗, 有嘔血、便血,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 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選失笑散合丹參飲(蒲黃9g、五靈脂9g、丹參10g、檀香10g、砂仁6g)。

6、脾胃虛寒證:症狀見胃痛隱隱, 喜溫喜按, 得食痛減, 泛吐清水, 神疲乏力, 面色不華, 四肢不溫, 納食減少, 大便溏薄, 舌質淡白或淡胖, 脈沉細或細弱。 治則為溫陽健脾益氣。 方選黃芪建中湯(黃芩15g、桂枝10g、芍藥12g、炙甘草10g、生薑3片、飴糖30g、大棗5枚)。

7、因肝鬱化火, 灼傷胃陰引起的胃陰不足證:症狀見胃痛隱隱或灼痛, 嘈雜似饑, 饑不欲食, 口幹唇燥而不欲飲, 舌紅少津, 脈細數或弦細。 治則為養陰益胃。 方選養胃湯(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生扁豆15g、桑葉10g、甘草5g)。

中醫認為土豆入脾、胃、大腸經, 能和胃調中, 健脾益氣, 解毒消炎, 寬腸通便, 降糖降脂, 活血消腫, 益氣強身, 美容, 抗衰老。 對治療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等疾病極有裨益。 下面, 小編就為患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朋友們推薦3款很有效的土豆食療方。

1、土豆蜂蜜膏

將1000克土豆洗淨, 用攪肉機攪爛, 用潔淨紗布包之擠汁;放入鍋內先以大火煮沸, 再以文火熬;當熬至黏稠狀時, 加入一倍量的蜂蜜一同攪拌, 再以文火煎成膏狀, 冷卻後待用。 空腹時服用, 每日2次, 每次1湯匙, 20天為1個療程。 此方特別適用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2、土豆汁

將新鮮的土豆洗乾淨, 去掉芽後打碎, 再用布包住, 絞出汁來。 每日飲用2次,

每次飲用1-2湯匙, 且應空腹食飲用。 要注意的是飲用是不可以過量, 因為過量會抑制胃酸的分泌, 所以避免口渴時大量飲用, 飲用量不能超過1-2湯匙。

3、土豆片

將土豆的皮及芽除去, 再切成約5釐米-10釐米的厚度, 放入平底鍋或鐵絲網上烤到焦黑, 烤好的土豆不必一次吃完, 可分幾天食用。

溫馨提示:儘量不要吃油炸土豆, 皮色發青或發芽的土豆也不能吃, 以防龍葵素中毒。 無論是生的絞汁或是燒焦的土豆, 都應將芽除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