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系指視神經的營養血管發生迴圈障礙的急性營養不良性疾病。 一般以視網膜中央動脈在球後約9~11mm進入視神經處為界, 臨床上分前段和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兩型。 供應視訊光碟的後睫狀動脈發生迴圈障礙引起視訊光碟的急性缺血、缺氧, 以致出現視訊光碟水腫, 不僅視訊光碟, 而且篩板及篩板後的神經纖維均可受累, 稱前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nterior ischemic optico-neuropaty,AION)。 自視神經眶內段至視交叉發生缺血性改變, 稱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posterior 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PION), 無視訊光碟水腫。
【診斷】
凡年齡大於40歲, 視力突然下降,
前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診斷可根據:①視力突然下降, 典型視野缺損;②頭痛、眼痕、特別是由於顳動脈炎引起;③視訊光碟呈灰白色水腫;④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顯示視訊光碟低螢光或螢光充盈慢或不充盈;⑤手足有Raynaud現象;⑥眼球壓迫試驗的眼壓恢復率顯著率低。
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診斷可根據:①視力突然下降並有視野缺損;②無頭痛、眼痛;③眼底正常或視訊光碟鼻側略淡, 邊界清;④年齡大於40歲, 常有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或血液成分的改變;小於40歲多有Raynaud現象, 或有外傷或驚恐史等。
應該指出的是, 臨床上診斷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常不易,
【治療措施】
首先應針對病因治療。 全身或球後、球旁皮質類固醇治療, 可減少缺血所致的水腫, 改善血運障礙, 阻斷惡性循環。 口服醋氮醯胺類藥以降低眼內壓, 改善視訊光碟血供不平衡。 同時可給予神經營養藥物如維生素B1、B12、ATP及輔酶A等。 低分子右旋糖酐、複方丹參、維腦路通、川芎嗪等均可適當應用。 體外反搏治療能提高主動脈舒張壓, 從而增加頸總動脈的血流量。 眼動脈是頸內動脈的分支, 供血給視訊光碟的後睫狀動脈和視網膜動脈, 能增加後睫狀動脈及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血液供給量,
【病因學】
多見於老年人, 超過60歲, 國內發病年齡統計較國外為早,
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因如下:
1.血管炎類 巨細胞動脈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Buergers病、過敏性血管炎、病毒後血管炎、接種免疫後、梅毒、放射性壞死。
2.全身性血管病變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偏頭痛、大動脈炎、頸動脈阻塞性病變
3.血液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鐮狀細胞病、急性低血壓(休克)、G-6-P-D缺乏症
4.眼性 白內障術後, 低眼壓、青光眼
【臨床表現】
一般視力下降不重, 如顳動脈炎所致者則較重, 甚至無光感。 發病多突然。 早期視訊光碟輕度腫脹呈淡紅色, 乃視訊光碟表面毛細血管擴張所致, 更多見灰白色, 多局限於視訊光碟某象限, 和視野缺損相符。 雙側少見。 位於視訊光碟周圍可伴有少量神經纖維層出血點, 在1~2周內自行消退, 絮狀滲出物亦可見。 1~2個月後發生視神經萎縮, 可呈杯狀如青光眼視神經萎縮。 繼發於巨細胞動脈炎或動脈硬化等所引起, 視網膜血管一般正常。 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可相應呈視網膜動脈硬化改變。 如果雙眼先後發病, 即一眼視訊光碟水腫後引起繼發性視神經萎縮, 另眼發生視訊光碟水腫,呈全域性F
另眼發生視訊光碟水腫,呈全域性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