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二節 血證

血證, 通常表現為血液或從口、鼻, 尿道、肛門, 皮膚而外溢。 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血證的範圍也很廣泛, 目前醫學上是如何治療的呢?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血證有關的疾病知識。

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 或上溢于口鼻諸竅, 或下泄于前後二陰, 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 統稱為血證。 也就是說, 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 稱為血證。 在古代醫籍中, 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血證是涉及多個臟腑組織, 而臨床又極為常見的一類病證。 它既可以單獨出現, 又常伴見其他病證的過程中。

中醫學對血證具有系統而有特色的理論認識, 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形成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藥, 對多種血證尤其是輕中度的出血, 大多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早在《內經》即對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較深入的認識。 有關篇章對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嘔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證作了記載, 並對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證的預後有所論述。 《金匱要略·悸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最早記載了瀉心湯、柏葉湯、黃土湯等治療吐血、便血的方劑, 沿用至今。 《諸病源候論, 血病諸候》將血證稱為血病, 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 《備急千金要方》收載了一些較好的治療血證的方劑, 至今仍廣泛應用的犀角地黃湯即首載於該書。

《濟生方·失血論治》認為失血可由多種原因導致, “所致之由, 因大虛損, 或飲酒過度, 或強食過飽, 或飲啖辛熱, 或憂思恚怒”, 而對血證的病機, 則強調因於熱者多。 《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亦認為失血主要由熱盛所致。 《醫學正傳·血證》率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 並以“血證”之名概之。 自此之後, 血證之名即為許多醫家所採用。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 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嶽全書·血證》對血證的內容作了比較系統的歸納, 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 《血證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 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均有許多精闢論述,
該書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 確實是通治血證之大綱。

一、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外邪侵襲、損傷脈絡而引起出血, 其中以感受熱邪所致者為多。 如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 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 則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過極憂思惱怒過度, 肝氣鬱結化火, 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

3.飲食不節飲酒過多以及過食辛辣厚味, 或滋生濕熱, 熱傷脈絡, 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 脾胃虛衰, 血失統攝, 而引起吐血、便血。

4.勞倦過度心主神明, 神勞傷心;脾主肌肉, 體勞傷脾;腎主藏精, 房勞傷腎。 勞倦過度會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 若損傷於氣,

則氣虛不能攝血, 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于陰, 則陰盛火旺, 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熱病之後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證的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 以致陰虛火旺, 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熱病使正氣虧損, 氣虛不攝, 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絡, 使血脈瘀阻, 血行不暢, 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當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時, 就會引起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血證。 正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說:“夫血猶水也, 水由地中行, 百川皆理, 則無壅決之虞。 血之周流于人身榮、經、府、俞, 外不為四氣所傷, 內不為七情所郁, 自然順適。 萬一微爽節宣, 必致壅閉, 故血不得循經流注,

榮養百脈, 或泣或散, 或下而亡反, 或逆而上溢, 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 ”

從證候的虛實來說, 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於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 則屬於虛證。 實證和虛證雖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機, 但在疾病發展變化的過程中, 又常發生實證向虛證的轉化, 如開始為火盛氣逆, 迫血妄行, 但在反復出血之後, 則會導致陰血虧損, 虛火內生;或因出血過多, 血去氣傷, 以致氣虛陽衰, 不能攝血。 因此, 在某些情況下, 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 又是出血所導致的結果。

此外, 出血之後, 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 留積體內, 蓄結而為瘀血, 瘀血又會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二、臨床表現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徵,即表現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症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的症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徵,對於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熱盛迫血證:多發生在血證的初期,大多起病較急,出血的同時,伴有發熱,煩躁,口渴欲飲,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數或滑數等症。

陰虛火旺證:一般起病較緩,或由熱盛迫血證遷延轉化而成。表現為反復出血,伴有口乾咽燥、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等症。

氣虛不攝證:多見於病程較長,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現為起病較緩,反復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弱等症。

三、診斷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2)血由肺、氣道而來,經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3)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細菌、痰檢查抗酸桿菌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於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吐血

(1)有胃痛、脅痛、黃疸、症積等宿疾。

(2)發病急驟,吐血前多有噁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症。

(3)血隨嘔吐而出,常會有食物殘渣等胃內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4)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便血

(1)有胃腸道潰瘍、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樣,次數增多。

(3)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或如濃茶或呈洗肉水樣,排尿時無疼痛。

(2)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紫斑

(1)肌膚出現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2)紫斑好發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為多見。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於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四、鑒別診斷

鼻衄

1.與外傷鼻衄鑒別因碰傷、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損傷的一側,且經局部止血治療不再出血,沒有全身症狀,與內科所論鼻衄有別。

2.與經行衄血鑒別經行衄血又名倒經、逆經,其發生與月經週期有密切關係,多於經行前期或經期出現,與內科所論鼻衄機理不同。

齒衄

與舌衄相鑒別齒衄為血自齒縫、牙齦溢出;舌衄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針眼樣出血點,與齒衄不難鑒別。

咳血

1.與吐血相鑒別咳血與吐血血液均經口出,但兩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來,經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症狀,大量咳血後,可見痰中帶血數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噁心等症狀,吐血之後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與肺癰相鑒別肺癰患者的咳血多由風溫轉變而來,常為膿血相兼,氣味腥臭。初期也可見風熱襲于肺衛的證候,當演變到吐膿血階段時,多伴壯熱、煩渴、胸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熱毒熾盛證候,以此可與咳血證相鑒別。

3.與口腔出血相鑒別鼻咽部、齒齦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為純血或血隨唾液而出,血量少,並有口腔、鼻咽部病變的相應症狀可尋,可與咳血相區別。

吐血

1.與咳血相鑒別見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這些部位出血,血色鮮紅,不夾雜食物殘渣,在五官科作有關檢查即可明確具體部位。

便血

1.與痢疾相鑒別痢疾初起有發熱惡寒等症,其便血為膿血相兼,且有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便血無裡急後重,無膿血相兼,與痢疾不同。

2.與痔瘡相區別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點為便時或便後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可發現內痔或外痔,與內科所論之便血不難鑒別。

尿血

1.與血淋相鑒別血淋與尿血均可見血隨尿出,以小便時痛與不痛為其鑒別要點,不痛者為尿血,痛(滴瀝刺痛)者為血淋。

2.與石淋相鑒別兩者均有血隨尿出。但石淋尿中時有沙石夾雜,小便澀滯不暢,時有小便中斷,或伴腰腹絞痛等症,若沙石從小便排出則痛止,此與尿血不同。

紫斑

1.與出疹相鑒別紫斑與出疹均有局部膚色的改變,紫斑呈點狀者需與出疹的疹點區別。紫斑隱于皮內,壓之不褪色,觸之不礙手;疹高出於皮膚,壓之褪色,摸之礙手。且二飛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與溫病發斑相鑒別紫斑與溫病發斑在皮膚表現的斑塊方面,區別不大。但兩者病情病勢預後迥然有別。溫病發斑發病急驟,常伴有高熱煩躁、頭痛如劈、昏狂譫語、四肢抽搐、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舌質紅絳等,病情險惡多變;雜病發斑(紫斑)病勢較緩,常有反復發作史,也有突然發生者,雖時有熱毒亢盛表現,但一般舌不紅絳,不具有溫病傳變急速之征。

3.與丹毒相鑒別丹毒屬外科皮膚病,以皮膚色紅如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膚灼熱腫痛與紫斑有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證的不同血證具有明確而突出的臨床出現——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於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應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證。例如:從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與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與血淋之別;大便下血則有便血、痔瘡、痢疾之異。應根據臨床表現、病史等加以鑒別。

2.辨臟腑病變之異同一血證,可以由不同的臟腑病變而引起,應注意辨別。例如:同屬鼻衄,但病變臟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別;齒衄有病在胃及在腎之分;尿血則有病在膀胱、腎或脾的不同。

3.辨證候之寒熱虛實血證由火熱熏灼,熱迫血行引起者為多。但火熱之中,有實火及虛火的區別。血證有實證及虛證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實,久病多虛;由實火所致者屬實,由陰虛火旺、氣虛不攝血甚至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證候的寒熱虛實不同,則治法各異,應注意辨明。

治療原則

治療血證,應針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損傷臟腑的不同,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嶽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概而言之,對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火熱熏灼,損傷脈絡,是血證最常見的病機,應根據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並應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分別選用適當的方藥。

2.治氣氣為血帥,氣能統血,血與氣密切相關,故《醫貫·血症論》說:“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對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地選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六、轉歸預後

血證的預後,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治,新病易治,久病難治;二是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關。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病;三是與兼見症狀有關。出血而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正如《景嶽全書·血證》說:“凡失血等證,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七、預防與調攝

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注意休息,病重者應臥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生厥脫之證。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嬌之晶,戒除煙酒。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

結語:瞭解到血證的病因病機,要預防這類疾病,急需要我們控制飲食,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勞逸結合,避免勞累過度,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更要立即去醫院救治,以免後患。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徵,即表現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症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的症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徵,對於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熱盛迫血證:多發生在血證的初期,大多起病較急,出血的同時,伴有發熱,煩躁,口渴欲飲,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數或滑數等症。

陰虛火旺證:一般起病較緩,或由熱盛迫血證遷延轉化而成。表現為反復出血,伴有口乾咽燥、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等症。

氣虛不攝證:多見於病程較長,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現為起病較緩,反復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弱等症。

三、診斷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2)血由肺、氣道而來,經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3)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細菌、痰檢查抗酸桿菌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於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吐血

(1)有胃痛、脅痛、黃疸、症積等宿疾。

(2)發病急驟,吐血前多有噁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症。

(3)血隨嘔吐而出,常會有食物殘渣等胃內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4)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便血

(1)有胃腸道潰瘍、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樣,次數增多。

(3)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或如濃茶或呈洗肉水樣,排尿時無疼痛。

(2)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紫斑

(1)肌膚出現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2)紫斑好發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為多見。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於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四、鑒別診斷

鼻衄

1.與外傷鼻衄鑒別因碰傷、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損傷的一側,且經局部止血治療不再出血,沒有全身症狀,與內科所論鼻衄有別。

2.與經行衄血鑒別經行衄血又名倒經、逆經,其發生與月經週期有密切關係,多於經行前期或經期出現,與內科所論鼻衄機理不同。

齒衄

與舌衄相鑒別齒衄為血自齒縫、牙齦溢出;舌衄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針眼樣出血點,與齒衄不難鑒別。

咳血

1.與吐血相鑒別咳血與吐血血液均經口出,但兩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來,經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症狀,大量咳血後,可見痰中帶血數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噁心等症狀,吐血之後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與肺癰相鑒別肺癰患者的咳血多由風溫轉變而來,常為膿血相兼,氣味腥臭。初期也可見風熱襲于肺衛的證候,當演變到吐膿血階段時,多伴壯熱、煩渴、胸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熱毒熾盛證候,以此可與咳血證相鑒別。

3.與口腔出血相鑒別鼻咽部、齒齦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為純血或血隨唾液而出,血量少,並有口腔、鼻咽部病變的相應症狀可尋,可與咳血相區別。

吐血

1.與咳血相鑒別見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這些部位出血,血色鮮紅,不夾雜食物殘渣,在五官科作有關檢查即可明確具體部位。

便血

1.與痢疾相鑒別痢疾初起有發熱惡寒等症,其便血為膿血相兼,且有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便血無裡急後重,無膿血相兼,與痢疾不同。

2.與痔瘡相區別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點為便時或便後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可發現內痔或外痔,與內科所論之便血不難鑒別。

尿血

1.與血淋相鑒別血淋與尿血均可見血隨尿出,以小便時痛與不痛為其鑒別要點,不痛者為尿血,痛(滴瀝刺痛)者為血淋。

2.與石淋相鑒別兩者均有血隨尿出。但石淋尿中時有沙石夾雜,小便澀滯不暢,時有小便中斷,或伴腰腹絞痛等症,若沙石從小便排出則痛止,此與尿血不同。

紫斑

1.與出疹相鑒別紫斑與出疹均有局部膚色的改變,紫斑呈點狀者需與出疹的疹點區別。紫斑隱于皮內,壓之不褪色,觸之不礙手;疹高出於皮膚,壓之褪色,摸之礙手。且二飛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與溫病發斑相鑒別紫斑與溫病發斑在皮膚表現的斑塊方面,區別不大。但兩者病情病勢預後迥然有別。溫病發斑發病急驟,常伴有高熱煩躁、頭痛如劈、昏狂譫語、四肢抽搐、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舌質紅絳等,病情險惡多變;雜病發斑(紫斑)病勢較緩,常有反復發作史,也有突然發生者,雖時有熱毒亢盛表現,但一般舌不紅絳,不具有溫病傳變急速之征。

3.與丹毒相鑒別丹毒屬外科皮膚病,以皮膚色紅如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膚灼熱腫痛與紫斑有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證的不同血證具有明確而突出的臨床出現——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於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應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證。例如:從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與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與血淋之別;大便下血則有便血、痔瘡、痢疾之異。應根據臨床表現、病史等加以鑒別。

2.辨臟腑病變之異同一血證,可以由不同的臟腑病變而引起,應注意辨別。例如:同屬鼻衄,但病變臟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別;齒衄有病在胃及在腎之分;尿血則有病在膀胱、腎或脾的不同。

3.辨證候之寒熱虛實血證由火熱熏灼,熱迫血行引起者為多。但火熱之中,有實火及虛火的區別。血證有實證及虛證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實,久病多虛;由實火所致者屬實,由陰虛火旺、氣虛不攝血甚至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證候的寒熱虛實不同,則治法各異,應注意辨明。

治療原則

治療血證,應針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損傷臟腑的不同,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嶽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概而言之,對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火熱熏灼,損傷脈絡,是血證最常見的病機,應根據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並應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分別選用適當的方藥。

2.治氣氣為血帥,氣能統血,血與氣密切相關,故《醫貫·血症論》說:“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對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地選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六、轉歸預後

血證的預後,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治,新病易治,久病難治;二是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關。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病;三是與兼見症狀有關。出血而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正如《景嶽全書·血證》說:“凡失血等證,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七、預防與調攝

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注意休息,病重者應臥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生厥脫之證。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嬌之晶,戒除煙酒。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

結語:瞭解到血證的病因病機,要預防這類疾病,急需要我們控制飲食,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勞逸結合,避免勞累過度,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更要立即去醫院救治,以免後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