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是很熟悉的人, 可是擦肩而過時卻完全沒認出來;總是會認錯某兩個人;分不清一個樂隊裡的成員……如果遇到過上述情況, 那你可能就是患上“臉盲症”了。
“臉盲症”又稱為“面孔遺忘症”。 最新研究發現, 過去被認為極為罕見的臉盲症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較為普遍。
1、看不清別人的臉;
2、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
(1)即便是熟人, 我們也會形同陌路
(2)我們只能靠細節記住你。 比如你是一個卷髮的傢伙(拉直後我就忘記你);比如你鼻子上有痣(離我太遠看不到時,
(3)幾乎分不清所有明星的臉, 即使那個人天天在電視上晃。
(4)人名與人經常對不上號。
(5)整體記憶力不如常人。
為什麼會有“臉盲症”呢?
異族效應——分不清楚外國人的臉, 因為我們有“知覺窄化”
分不清外國人的長相通常被稱為“異族效應”。 這個現象早在1991年就被D?斯蒂芬?林德賽等人發現了:人們對於同種族面孔的記憶力比對不同種族的要好。 之後研究者一直想要找到“異族效應”產生的原因。 2002年, 奧利弗?帕斯卡裡斯等人通過對6~10個月大的嬰兒的“其他物種效應”研究, 解釋了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原來我們在知覺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知覺窄化”。 這符合進化的需要——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
面孔失認症——面孔識別障礙, 不存在任何腦損傷或其他基本認知能力異常
臉盲也叫“面孔失認症”, 指的是在大腦在面孔加工上明顯受損的群體, 按照致病原因大致可以分為獲得性面孔失認症和發展性面孔失認症。
前者是指由於後天(特指成年後)的疾病或者腦部創傷, 導致顳葉中與面孔加工相關的腦區受損而出現的面孔識別障礙。 獲得性面孔失認症也是最早發現的一種面孔失認症。 後者指出生起就伴隨的特異的面孔識別障礙, 不存在任何腦損傷或其他基本認知能力異常。 發展性面孔失認症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