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草藥材的初加工及貯藏保鮮

一、中藥材初加工技術

1.種子類藥材的加工:果實採收後曬乾、脫粒、收集種子。 有些藥材須去種皮和果皮, 如蕙苡、決明子等。 有的要擊碎果核取出種仁, 如杏仁、酸棗仁等。 有的要蒸, 以破壞藥材易變質變色的酵素, 如五味子、女貞子等。  

2.花類藥材的加工:采後在通風處攤開陰乾或在低溫下迅速烘乾, 以免有效成分散失, 保持濃郁香氣, 如紅花、芫花、金銀花、玫瑰花、月季花。  

3.果料類藥材的加工:果實類藥材採收後曬乾或烘乾即可, 但果實大又不易幹透的藥材, 如佛手、酸橙、宣木瓜應切開乾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藥的藥材,

如橋樓、陳皮、山茱萸等, 應先除瓤、核或剝皮後乾燥。

4.皮類藥材的加工:采後趁鮮切成片或塊曬乾即成。 有些種類採收後應趁鮮刮去外層栓皮再乾燥, 如丹皮、椿柏皮等;有的樹皮類藥材采後用沸水略燙, 加碼疊放使其發汗, 待內皮層變成紫褐色時蒸軟刮去栓皮, 切成絲、片或卷成筒進行乾燥, 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5.全草類藥材的加工:採收後在通風處陰乾或晾乾, 尤其是含芳香揮發油類成分的藥材, 如薄荷、荊芥、藿香忌曬, 以免有效成分損失;有些全草類藥材未幹透前就應紮成小捆晾至全幹, 如紫蘇、薄荷、斷血流等。 一些含水量較高的肉質葉類, 如馬齒莧、垂盆草應用沸水略燙再進行乾燥。

6.根及地下莖類藥材的加工:洗淨泥土,

除去鬚根、蘆頭和殘葉, 大小分級, 趁鮮切片、塊或段, 曬乾或烘乾, 如白芷、丹參、牛膝等;一些肉質性、含水量較高的塊根及鱗莖類藥材, 如天冬、百部應用沸水稍燙, 切片曬乾或烘乾;對於粗大根莖類藥材, 如玄參、萵根應趁鮮切片再進行乾燥;對於燥後難去皮的藥材, 如丹皮、桔梗應趁鮮刮去栓皮;對含澱粉、漿汁足的藥材, 如天麻、地黃、玉竹、黃精、何首烏應趁鮮蒸制, 切片曬乾。 有些種類如北沙參、明黨參先用沸水略燙, 再刮皮、洗淨、乾燥;如丹參、玄參、白芍要經沸水煮, 再反復發汗才能完全乾燥。

二、中藥材貯藏保鮮技術

中藥材採收加工後須及時包裝、貯藏, 否則會出現蟲蛀、黴爛、變質、變味、走油等現象, 不僅失去藥效, 服用後還有毒副作用。

現將其貯藏技術介紹如下: 

1.含揮發油類藥材的貯藏:如細辛、川芎、白芷、玫瑰花、玳玳花、佛手花、月季花、木香、牛膝等含揮發油, 氣味濃郁芳香、色彩鮮豔, 受溫度、濕度、氧氣和光線的影響, 易變色、走油、變味, 不宜長期暴露在空氣中。 此類藥材宜用雙層無毒塑膜袋包裝, 袋中放少量生石灰、明礬或乾燥的鋸木屑、穀殼等物, 紮緊後貯藏於乾燥、通風、避光處。  

2.果實、種子類藥材的貯藏:如郁李仁、薏苡仁、柏子仁、杏仁、芡實、巴豆、蓮子肉等藥材多含澱粉、脂肪、糖類、蛋白質成分, 遇高溫油易外滲, 藥材表面出現油斑污點, 引起變質、酸敗和走味。 此類藥材不宜貯藏高溫場所和烘烤, 應放在陶瓷缸、壇及玻璃缸、瓶或金屬桶內, 置於陰涼、乾燥、避光處。

有的宜經文火加熱清炒或沸水燙氽等乾燥和消毒滅菌, 裝入容器內貯藏, 可防蟲蛀和黴爛變質。

3.澱粉類藥材的貯藏:如明黨參、北沙參、何首烏、大黃、山藥(淮山藥)、葛根、澤瀉、貝母等, 宜用雙層無毒塑膜袋包裝紮緊後放在裝有生石灰、明礬或乾燥鋸木屑、穀殼等物的容器內貯藏, 可防蟲蛀、回潮、變質、黴爛。

4.含糖類藥材的貯藏:如知母、枸杞子、玉竹、黃精、何首烏、地黃、天冬、黨參、玄參等含水量、含糖量較高的藥材, 易吸潮而糖化發粘, 黴爛變質。 這類藥材應充分乾燥, 裝入雙層無毒塑膜袋包好紮緊, 放入密封的陶瓷缸、壇、罐內, 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 容器內放些生石灰、明礬或乾燥新鮮的鋸木屑、穀殼等物防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