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冬季寒冷的季節, 很多人都開始減少運動, 天氣涼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減慢了, 這個時節正是補元氣的季節,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下面為您推薦, 六大中藥進補養生不可少,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
一、黃芪
補氣升陽、益精固表、利水退腫, 適用於自汗、盜汗、浮腫、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 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 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泡水當茶喝, 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黃芪茶能補中蓋氣, 而且補而不膩,

二、西洋參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 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西洋參補氣, 性涼, 所以服用後不會上火,
三、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 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一般素有口幹、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症狀的病人均可使用, 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 又能單味煎水溫服, 常用劑量為10~30克, 可根據病情適量加減。

四、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脾氣不足, 形瘦面黃, 不思飲食, 脘腹脹滿, 大便溏薄者, 可與人參、茯苓、炙甘草等配伍, 以增健脾益氣之功。 痰飲內停, 症見胸脅支滿, 頭眩心悸, 咳而短氣者, 可與桂枝、茯苓、甘草配伍, 健脾溫陽化飲。 表虛自汗, 症見汗出惡風, 易於感冒, 稍勞則汗出尤甚者, 可單味煎服或研末服;也可與黃芪、防風配伍, 以固表止汗。
五、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常用於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症, 以及病後體虛、營養不良。
黨參、黃芪伍用, 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六、人參
大補元氣, 有補益強身作用, 可抗衰老, 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關於人參的食用方法,《清宮檔案》裡記載了很多,如“把它切成片,含在嘴裡,直到它軟化了,再咀嚼咽下去……”這是人參的一個服用方法,即“含服”。另外,就是泡酒。拿一兩根人參,配一點滋陰的藥物,如枸杞子,泡在酒裡,每日小劑量飲用一點,既補氣又養陰。
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關於人參的食用方法,《清宮檔案》裡記載了很多,如“把它切成片,含在嘴裡,直到它軟化了,再咀嚼咽下去……”這是人參的一個服用方法,即“含服”。另外,就是泡酒。拿一兩根人參,配一點滋陰的藥物,如枸杞子,泡在酒裡,每日小劑量飲用一點,既補氣又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