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強脊炎的中醫治療

強脊炎屬於風濕病範疇, 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中的一種。 研究表明, 該病原因尚不很明確, 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 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 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 造成彎腰、行走活動受限, 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的病變, 也有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亂, 所以又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強脊炎實際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從古埃及人的骨骼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 距今2000年以前, 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種疾病, 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頸椎部的疼痛。

症狀

AS常見於16~30歲青年人,

男性多見, 40歲以後首次發病者少見, 約占3.3%。 本病起病隱襲, 進展緩慢, 全身症狀較輕。 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 活動後減輕, 並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等症狀。 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 數月數年後發展為持續性, 以後炎性疼痛消失, 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 出現駝背畸形。 女性病人周圍關節受侵犯較常見, 進展較緩慢, 脊柱畸形較輕。

強直的症狀獨特

強直炎

1、背部或腰骶疼痛

2、早晨起床是腰脊發僵, 活動不利, 稱之晨僵

3、上升性疼痛, 即自骶部向上蔓延疼痛

4、遊走性胸痛

5、足跟痛

6、非對稱性外周(肢體)關節炎

7、脊柱活動受限, 甚至部分僵直

8、全身疲乏、短氣、乏力

9、視力減退或有虹膜炎

強直的臨床特徵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制性脊柱炎發病于青年期, 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 女性病變發展緩慢, 往往診斷延遲。 強制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可有厭食、低熱、乏力, 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 下腰痛發生緩慢, 鈍痛狀, 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 有時牽涉至臀部。 也可以疼痛很嚴重, 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 放射至髂脊、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 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 或為單側, 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 並出現下腰部僵硬。 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 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 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 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 起床十分困難, 只能向側方翻身,

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2.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制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 以髖關節最為常見。 通常為雙側性, 起病慢, 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 為保持直立位, 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 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 偶有膝關節病變。 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3.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脊、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 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4.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 可有急性葡萄膜炎, 發生率可高達25%。 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心臟擴大, 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 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 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 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

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5.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 肋脊關節受累, 此時出現胸痛, 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 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 因肋脊關節強直, 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 在正常情況下, 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 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 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 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 至後期時, 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 使肺通氣功能減弱。

關節病變表現折疊

AS病人多有關節病變, 且絕大多數首先侵犯骶髂關節, 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 少數病人先由頸椎或幾個脊柱段同時受侵犯,

也可侵犯周圍關節, 早期病變處關節有炎性疼痛, 伴有關節周圍肌肉痙攣, 有僵硬感, 晨起明顯;也可表現為夜間疼, 經活動或服止痛劑緩解。 隨著病情發展, 關節疼痛減輕, 而各脊柱段及關節活動受限和畸形, 晚期整個脊柱和下肢變成強硬的弓形, 向前屈曲。

強直炎

骶髂關節炎:約90%AS病人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 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 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 腰骶部僵硬感, 間歇懷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 可放射至大腿, 無陽性體征, 伸直抬腿試驗陰性。 但直接按壓或伸展骶髂關節可引起疼痛, 所以不象坐骨神經痛。 有些病人無骶髂關節炎症狀, 僅X線檢查發現有異常改變。 約3%AS頸椎最早受累, 以後下行發展至腰骶部,7%AS為幾具脊柱段同時受累。

腰椎病變:腰椎脊柱受累時,多數表現為下背前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扣挻、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體檢可發現腰椎脊突壓痛,腰椎旁肌肉痙攣;後期可有腰肌萎縮。

胸椎病變: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最兵器一駝背畸形。如肋椎關節、胸骨柄體關節、胸鎖關節[19、20]及肋軟骨間關節受累時,則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吸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胸痛加重。嚴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所狀態,胸廓擴張度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輔助。由於胸腹腔容量縮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礙。

頸椎病變:少數病人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有頸椎部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頸部肌肉開始時痙攣,以後萎縮,病變進展可發展至頸胸椎後凸畸形。頭部活動明顯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側彎或轉動。嚴重者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塊地面,不能抬頭平視。

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病人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一般多發生於大關節,下肢多於上肢。有人統計,周圍關節受累率,髖和肩為40%,膝15、5,踝10%,足和腕各5%,極少累及手。解放軍總醫院報導80例AS,髖關節受累率為徵候(100%);活動受限(64%)、屈曲攣縮(38%)、肌肉萎縮(25%)、發生關節強直(37%),是AS病人的主要致殘原因;髖部症狀出現在發病後5年內者占94%,提示AS發病頭5年如未累及髖關節,則以後受累的可能性不大。

肩關節受累時,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更為明顯,梳頭、抬手等活動均受限。侵犯膝關節時則關節呈代償性彎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為困難。極少侵犯肘、腕和足部關節,侵犯於部分節者更為罕見。

此外,恥骨聯合亦可受累,骨盆上緣、坐骨結節、股骨大粗隆及足跟 部可有骨炎症狀,早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痛,晚期有骨性粗大。一般周圍關節炎可發生在脊柱炎之前或以後,局部症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但遺留畸形者較少。

中醫辨證施治

寒濕腰痛

症狀: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溫經通絡湯。

方中獨活12克,寄生20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桃仁12抗日,紅花12克,乾薑10克,甘草6克,丁香6克,蒼術12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白芷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骨疏康、通脈丸口服。

濕熱腰痛

症狀: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夏季或腰部著熱後痛劇,遇冷痛堿,

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方藥:清熱通絡湯。

方中黃柏12克,忍冬藤2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萆蘚12克,當歸12克,牛膝12克,龜板12克,鱉甲12克,絡石藤12克,青風藤12克,雞血藤30克,虎杖15克,海風藤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甯、盤龍七口服。

瘀血腰痛

症狀: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脈多弦澀或細數。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活血通絡湯。

方中當歸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地龍12克,土元10克,全蠍10克,香附12克,牛膝12克,狗脊12克,寄生20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頸腰丸口服。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通絡。

方藥:熟地20克,山藥12克,山茱萸15克,龍眼肉15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菟絲子15克,當歸12克,龜板12克,鱉甲12克,鹿角膠10克,牛膝12克,補骨脂12克,女貞子12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還少丸、骨通丸口服。(曹元成)

以後下行發展至腰骶部,7%AS為幾具脊柱段同時受累。

腰椎病變:腰椎脊柱受累時,多數表現為下背前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扣挻、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體檢可發現腰椎脊突壓痛,腰椎旁肌肉痙攣;後期可有腰肌萎縮。

胸椎病變: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最兵器一駝背畸形。如肋椎關節、胸骨柄體關節、胸鎖關節[19、20]及肋軟骨間關節受累時,則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吸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胸痛加重。嚴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所狀態,胸廓擴張度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輔助。由於胸腹腔容量縮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礙。

頸椎病變:少數病人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有頸椎部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頸部肌肉開始時痙攣,以後萎縮,病變進展可發展至頸胸椎後凸畸形。頭部活動明顯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側彎或轉動。嚴重者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塊地面,不能抬頭平視。

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病人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一般多發生於大關節,下肢多於上肢。有人統計,周圍關節受累率,髖和肩為40%,膝15、5,踝10%,足和腕各5%,極少累及手。解放軍總醫院報導80例AS,髖關節受累率為徵候(100%);活動受限(64%)、屈曲攣縮(38%)、肌肉萎縮(25%)、發生關節強直(37%),是AS病人的主要致殘原因;髖部症狀出現在發病後5年內者占94%,提示AS發病頭5年如未累及髖關節,則以後受累的可能性不大。

肩關節受累時,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更為明顯,梳頭、抬手等活動均受限。侵犯膝關節時則關節呈代償性彎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為困難。極少侵犯肘、腕和足部關節,侵犯於部分節者更為罕見。

此外,恥骨聯合亦可受累,骨盆上緣、坐骨結節、股骨大粗隆及足跟 部可有骨炎症狀,早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痛,晚期有骨性粗大。一般周圍關節炎可發生在脊柱炎之前或以後,局部症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但遺留畸形者較少。

中醫辨證施治

寒濕腰痛

症狀: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溫經通絡湯。

方中獨活12克,寄生20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桃仁12抗日,紅花12克,乾薑10克,甘草6克,丁香6克,蒼術12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白芷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骨疏康、通脈丸口服。

濕熱腰痛

症狀: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夏季或腰部著熱後痛劇,遇冷痛堿,

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方藥:清熱通絡湯。

方中黃柏12克,忍冬藤2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萆蘚12克,當歸12克,牛膝12克,龜板12克,鱉甲12克,絡石藤12克,青風藤12克,雞血藤30克,虎杖15克,海風藤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甯、盤龍七口服。

瘀血腰痛

症狀: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脈多弦澀或細數。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活血通絡湯。

方中當歸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地龍12克,土元10克,全蠍10克,香附12克,牛膝12克,狗脊12克,寄生20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頸腰丸口服。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通絡。

方藥:熟地20克,山藥12克,山茱萸15克,龍眼肉15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菟絲子15克,當歸12克,龜板12克,鱉甲12克,鹿角膠10克,牛膝12克,補骨脂12克,女貞子12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還少丸、骨通丸口服。(曹元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