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攻補兼施治癒復發性口腔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疾病, 屬於中醫學“口瘡”、“口破”、“口瘍”、“口糜”、“口疳”等範疇。 本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 致濕熱蘊毒, 伏藏於內, 或外感濕毒, 濕熱濁毒流注, 火毒循經環絡上攻所致。 如《諸病源候論·口舌症候》謂:“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 臟腑熱盛, 熱乘心脾, 氣沖於口與舌, 故令口舌生瘡也。 ”患病日久, 濕熱濁毒耗氣傷陰, 損人氣血, 出現虛實夾雜證候。 故治療應攻補兼施

賈某, 女, 57歲。 因“反復口腔潰瘍20餘年, 加重2年”於2010年8月19日初診。 患者自述年輕時就出現口腔潰瘍, 表現為口腔內局部幾個小潰瘍。

數十年來經中西藥物治療反復難愈, 經常發作。 絕經前發作呈週期性, 多於月經前、後發作, 一般每月一次, 勞累時加重。 自8年前絕經後口腔潰瘍發作較前頻繁, 且無週期性, 此起彼伏, 疼痛劇烈甚則影響進食。 最近2年來口潰瘍尤為加重。 發作則滿口糜爛, 疼痛難忍。 症見:潰瘍滿布口腔, 頰黏膜、上顎、舌、唇上皆潰瘍, 最小2mm×3mm, 最大10mm×6mm, 部分融合成片, 色白, 邊緣充血明顯, 張口及言語則疼痛加重, 口氣臭穢, 乏力。 患者自述口腔潰瘍加重的幾天前胸膈煩悶, 大便2天1次, 色質正常。 查體咽喉紅腫糜爛。 舌體小而紅, 邊有齒痕, 苔黃厚膩, 脈細數無力。 西醫診斷為復發性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為口瘡, 證屬濕熱毒蘊, 氣虛濁泛。 治以清熱解毒, 利濕化濁, 益氣托毒。
處方:大青葉20克, 薏苡仁30克, 土茯苓30克, 生甘草20克, 炙甘草10克, 黃芪45克, 當歸10克, 白芍30克, 白及15克。 4劑, 水煎服, 取汁400ml, 分早晚兩次口服。

4劑後患者來電述口腔潰瘍疼痛明顯緩解, 已不再出現新潰瘍面, 進食時仍稍有疼痛。 效不更方, 囑再服藥8劑。 來電告知已無口腔潰瘍, 原潰瘍面均已癒合, 且無新生潰瘍。 隨訪至今, 僅復發一次, 囑其依原方抓藥, 依然有效。

按:本例患者病機屬於濕熱毒蘊, 氣虛無力托毒外出。 患者濕熱中盛, 內蘊化毒, 循脾經上注於口竅, 熏灼氣血, 腐敗肌肉黏膜, 故表現在外出現口腔潰瘍;濕熱毒盛, 故口氣臭穢;正氣耗傷則乏力, 舌體小, 邊有齒痕。 苔黃膩, 脈細數無力也為濕熱氣虛之象。 方中大青葉、生甘草清熱解毒, 由於口腔潰瘍病發部位的特殊性(口腔與外界相通,

易遭受病毒的感染侵蝕), 用大青葉抗病毒可斷其病因來路。 薏苡仁、土茯苓清熱利濕化濁。 炙甘草、黃芪益氣健中。 生黃芪, 味甘, 性平或微涼。 為“生血, 生肌, 排膿內托, 瘡癰聖藥。 ”重用生黃芪既能補臟腑之虛, 尚能祛臟腑之滯, 且可托毒生肌收口, 與白及相伍共奏收斂止血, 消腫生肌之功, 促進瘡面癒合, 配當歸乃當歸補血湯, 具益氣活血養血之效。 白芍配甘草乃芍藥甘草湯, 酸甘化陰, 且能緩急止痛。 全方直中病機, 故而有效。 處方時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 並注意藥物的使用劑量。 例如患者熱毒熾盛則生甘草用量宜重於炙甘草, 如中焦氣虛為主, 可以生炙各半或者炙甘草重用, 因炙甘草具有補中益氣之功;芍藥甘草湯宜常規使用,
甘緩止痛, 且能斂陰, 促進黏膜的恢復。 黃芪宜重用, 至少45克,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能改善患者T細胞亞群低下的不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