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脂肪肝, 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樣脂肪變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病理綜合征。 本病名未曾見於中醫古籍, 結合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於“痰濁”、“濕阻”、“脅痛”、“積聚”、“臌脹”、“黃疸”等範疇。
中醫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位在肝, 與脾、胃、腎關係密切, 發病原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過度、它病遷延等, 其中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膩導致脂肪肝的過程如下:
人攝取五穀, 經脾胃腐熟, 化生為水穀精微、氣血, 運行到全身各處以維持生命活動,
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 水穀不能化為精微, 反成痰濁膏脂, 日久傷及脾胃, 阻礙脾胃功能, 脾胃氣機失常, 水濕停運, 痰濁內生, 鬱而化熱, 氣機阻滯, 氣滯血行不暢, 形成氣、血、痰、濁相互搏結, 蘊結於肝, 則發為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