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諮詢:家庭暴力中的心理遊戲

案例:

袁女士結婚已經十多年了, 十幾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 袁女士的丈夫經常對她惡語相向, 後來甚至拳腳相加, 大打出手。

對於丈夫的粗暴行為, 袁女士一貫採取退讓隱忍的態度, 每當她忍無可忍時, 就離家出走一段時間, 而丈夫會發瘋地去尋找她。 找到她以後, 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足頓胸、作揖下跪, 向袁女士道歉, 哀求她不要離開自己, 表示沒有她, 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袁女士相信丈夫還是深愛自己的, 也就每每原諒了他, 跟隨他回家去“好好過日子”。 可是過不多久, 丈夫又故態復萌……於是,

袁女士這十幾年的生活, 就在丈夫的打罵———道歉———再打罵———再道歉———這個怪圈中周而復始地度過。

分析:

袁女士的生活為什麼會陷入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怪圈中呢?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遊戲”的理論可以對此進行解釋。 心理遊戲是指人們通過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這樣一些心理角色來進行的爭鬥。 玩“心理遊戲”的人, 不管他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他都至少要拉一個人, 來給他當“配角”。

袁女士和丈夫之間多年以來就是在玩一場如火如荼的“心理遊戲”, 當袁女士丈夫扮演“迫害者”對她辱駡和毆打時, 她乖乖地成為逆來順受的“受害者”;而當袁女士離家出走時, 她丈夫又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 表示如果袁女士離開他,

他就活不了, 袁女士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 成為丈夫的“救世主”……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 常常反復地扮演著自己偏愛的心理角色, 一次又一次地按照仿佛是預先寫好的“腳本”反復上演。 這個“腳本”就是人的潛意識中的“生活計畫”。 它規定了一個人生活的主題, 規定了他在現實生活的舞臺上所要扮演的角色, 也規定了他周圍的人所要扮演的角色。 所以, 要想搞清袁女士的心理根源, 就必須追溯她的童年生活。

心理醫生經過問詢, 瞭解到袁女士的父親也有很強烈的暴力傾向, 也是這樣對待妻子的, 袁女士可能就是從父母的生活中受到不良暗示, 形成了自己的“逆來順受”。

建議:

通過分析, 認清和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

從行為上拒絕玩心理遊戲的“邀請”, 當丈夫向自己施威時, 不能軟弱地充當“受害者”, 態度要強硬一些。

當丈夫痛哭流涕、作揖下跪, 苦苦哀求時, 不要輕易地充當“拯救者”, 要約法三章, 同時借助社會支援, 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