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虐待小動物

孩子為何虐待小動物

佳佳5歲, 是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 她和家裡養的小狗是好朋友。 可是, 自從轉到一所新幼稚園後, 父母卻發現佳佳常拿剪刀剪小狗的毛, 甚至用棒子狠狠地打小狗。 父母無法理解, 佳佳現在為什麼不喜歡小狗?她到底出了什麼心理問題?

心理分析

虐待小動物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 是孩子發洩心中的鬱悶、緩解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

人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 當遭遇心理壓力和挫折境遇時, 就可能激發出侵犯動機, 出現攻擊性。 佳佳本身性格內向, 溝通能力不強,

與新老師、新同學不能有效溝通, 而佳佳的父母工作繁忙, 忽略了她的心理感受, 於是陌生情境所帶來的恐懼、不適漸漸鬱積起來。 佳佳急需找一個管道發洩, 她無法對父母和幼稚園的小朋友、老師發洩, 溫順可愛的小狗就自然成了她緩解心理壓力的發洩對象。

給家長的建議

上面的案例提示家長, 如果自己的孩子虐待小動物, 你要從教養方面、孩子在幼稚園的生活等方面尋找原因。 對孩子多給予心理上的關心, 以免孩子的精神壓力轉化為心理病變。

1、明確造成這種不良行為的原因, 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去減輕、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加強愛心教育。 比如:講述小動物的可愛,

動物對人的益處, 動物與人之間的感情, 來引導孩子友善地對待它們, 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熱愛和同情心。

3、不僅在物質上, 更要在精神上給予孩子關心和愛護。 比如:學習方面的困難、同學之間的交往、個性發展的需要等等。

4、對少數虐待動物成“癖”的孩子, 可以給予批評教育, 使他們明確認識自己行為的錯誤。 有些孩子虐待小動物, 是想用欺強淩弱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能耐, 對此父母更應應從嚴教育。 要獎懲分明, 在使用懲罰時, 要首先使孩子明白為什麼受懲罰, 該怎麼做, 不該怎麼做。

5、不養小動物

如果孩子虐待家中的小動物, 家長不妨把飼養的小動物送給親朋好友或動物收養機構, 讓孩子失去虐待的對象。 更為重要的是,

聽不到父母每天的嘮叨或訓斥, 感受不到父母的負強化, 孩子會慢慢地淡化此類行為。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虐待動物的原因, 注意多方面地關心愛護孩子, 孩子會健康成長, 長大後不會變成具有攻擊性人格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