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辨脈治療吐血

吐血, 指血從口中出, 無聲無咳, 可因鬱怒、傷酒、飲食勞倦等發生, 從脈辨治要點如下。

脈見洪象 肺胃積熱

此類脈見沉洪或洪水, 或洪數, 多伴口臭便秘、口乾咽燥, 見此脈象多從肺胃積熱論治。 此乃平素過食辛辣煎炸肥甘之品, 或嗜酒過度, 或外傷暑熱, 積熱成火, 蓄於肺胃, 腑氣不通, 血氣俱熱, 血隨氣上而嘔血。 治宜清泄肺胃、涼血止血, 方用三黃瀉心湯、涼膈散、竹葉石膏東加減, 藥用黃芩、黃連、大黃、竹葉、生石膏、丹皮、知母、生地、白芍、連翹、梔子。

脈見弦象 肝經鬱火

此類患者脈常見沉弦有力或弦數或弦細, 見煩躁失眠、頭暈目眩、口幹而苦、脅痛夢多。

在女子則月經不調, 色暗有塊。 此乃鬱怒傷肝, 鬱而化火、灼傷胃絡;或素有胃熱, 複加肝熱, 熱迫血外溢而致。 治宜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方選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東加減, 或用張錫純瀉肝降胃湯(代赭石、白芍、石決明、瓜蔞、龍膽草、青黛、甘草)。

脈見滑象 積滯傷胃

此類脈以滑為主或見沉滑, 或弦滑或滑數。 多因暴飲暴食, 傷及胃絡, 或久有積滯, 暗傷脾胃。 伴噯氣吞酸, 胃脘脹滿, 大便不爽, 納食不香。 此吐血常色鮮紅, 夾有未消化食物, 舌苔厚膩或黃膩。 治宜消積導滯、和胃止血, 方選枳實導滯丸、加味保和丸、平胃散等加減, 藥用枳實、萊菔子、神曲、大黃、山楂、穀芽、雲苓、山藥、雞內金、黃芩、生地、仙鶴草、茜草、槐花。

脈象澀滯 瘀阻胃絡

此類患者多因反復少量吐血, 致瘀血停滯, 舊血不去, 新血難生, 往往復而出血, 或氧機壅塞, 逆而動絡。 《臨證指南醫案》:“積瘀在絡, 動絡逆。 ”其吐血常夾紫暗色瘀塊, 伴胃脘刺痛, 痛處固定, 拒按。 脈見澀象, 或兼弦或細, 舌暗, 邊尖有瘀斑。 治宜活血祛瘀、降逆止血, 選用血府逐瘀湯、失笑散、桃紅四物東加減, 藥用生地、桃仁、丹參、紅花、熟地、白芍、茜草、大小薊、白及、三七、郁金。

脈見無力 中氣虛弱

此類多見慢性久病者, 常因勞累過度而吐血, 病程較長, 脈沉無力或沉細無力。 伴氣短神疲, 眩暈納呆。 此為日久正虛, 氣不攝血, 血液錯行, 經口而出。 治宜補氣攝血、健脾益胃, 選用補中益氣湯、參芩白術散、黃芪建中東加減, 藥用黃芪、太子參、雲苓、白術、山藥、陳皮、升麻、砂仁、茜草、仙鶴草、甘草。

脈見大象 腎水不足

此類患者病情反復, 病程較長, 脈尤以尺部虛大不藏為特點, 脈應指有力但缺少柔和潛藏之象, 可伴細數。 此勞欲傷腎, 暗耗精血, 陰分大虧, 虛火上浮, 沖氣逆上, 血隨氣逆而吐血, 所謂“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陰氣一傷, 妄行於上則吐血”, 伴五心煩熱, 耳鳴少寐, 煩燥口渴, 腰膝酸軟。 治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選玉女煎、知柏地黃東加減, 藥用生石膏、知母、丹皮、生地、山藥、懷牛膝、天冬、黃芩、茜草、仙鶴草、白茅根。

脈見沉細 脾腎陽虛

素體陽虛之人, 勞倦傷脾, 或出血日久, 由氣及血, 陽虛失統, 脾為氣血化源, 統血主運, 腎為陽氣之根, 溫養脾土, 今寒自內生, 寒邪鬱閉, 血不循經而吐血,

血色淡紫, 伴手足欠溫, 大便溏泄, 嗜睡乏力, 腰膝無力, 脈沉細或沉弱, 治宜溫補脾腎、養血止血, 方選真武湯、黃土湯、附子理中湯、歸脾東加減, 藥用制附子、白術、炮薑、灶心土、黃芪、白芍、補骨脂、菟絲子、仙靈脾、雲苓、白及、茜草、仙鶴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