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針刺魚際、複溜治汗

魚際、複溜穴是治汗要穴, 古代文獻早有記載。 《針灸大成》載“魚際治傷寒汗不出”及“複溜治盜汗, 汗流不止”, 《攔江賦》說:“傷寒無汗, 補合穀、瀉複溜”, 《針灸集錦》也說魚際“調理肺氣, 治外感風寒引起的身熱、頭痛”。

複溜穴出自《靈樞·本輸》篇, 位於太溪穴上2寸。 究其字義, 複是重返與輪回之意;溜, 本通流, 水流貌。 複溜即以腎經循行至太溪繞踝回轉之後, 複直流向上而得名。 腎多虛證, “虛則補其母”, 而複溜為腎經之母穴, 故取本穴多行補法, 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 該穴古代醫籍中也有“清熱利濕, 治盜汗, 配合穀治自汗”的記載。

具體操作方法

魚際:仰掌取穴, 在拇指掌指關節後內側, 太淵前一寸赤白肉際凹陷中, 乃是肺經之滎穴。

複溜:垂足取穴, 在太溪上二寸, 跟腱前緣, 系腎經之經穴。

此二穴採用不同手法(補或瀉), 可治發熱汗不出或汗出不止, 瀉之則發汗, 補之則止汗。 還可治療陽氣虛之衛外不固, 腠理疏鬆, 汗孔開泄, 汗液自出的陽虛自汗, 以及陰虛生內熱, 熱逼津液外泄之睡眠時汗出, 醒後汗即止的“盜汗”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