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學經方 說心得

闡理論由淺入深

如《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 中風, 往來寒熱……小柴胡湯主之”, 這一條少陽病的症狀最多, 包括四大主症和或然症及小柴胡湯組成, 以及煎取法和加減法等。 舉“往來寒熱”為例, 指出“病邪在表裡之間, 正邪分爭較為劇烈, 一陣兒邪勝, 一陣兒正勝, 這樣一來, 寒熱就會交替出現, 呈休作有時的狀態”, 寥寥數語道出了少陽病的基本特徵和往來寒熱的成因。 接著闡述了少陽中風的發生途徑和病理機制, 一是素體虛弱, 腠理不固, 外邪直中少陽(虛人感冒);二是太陽傷寒日久傷正, 但正氣還不太虛弱,

邪氣轉入了少陽, 而未入裡。 概括病機為:血氣虛損, 腠理不密。 正如97條所雲:“血弱氣盡, 腠裡開, 邪氣因入……”還有264條“少陽中風, 兩耳無所聞, 目赤……”指出邪氣在諸孔竅和胸腹腔隙間的病位。 上述內容使讀者看後明白, 易於理解和掌握。

該書對方劑名稱的闡釋亦很詳細, 有助於理解湯方, 如小青龍湯、真武湯等。 以真武湯為例, 先從《易經》中的“兩儀生四象”談起, 指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玄武為北方水神, 傳說是一種龜和蛇組成的靈物, 龜是水神。 宋代為避諱趙宋先人名諱, 改“玄”為“真”, 故“玄武”改為“真武”, “真武湯”的原名是“玄武湯”, “真武湯”是治水的, “真武”為水神, 故以此為名, 寓治水之意在其中是恰如其分的。

辨方證精細入微

該書認為, 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創立的《傷寒論》方證辨證的學說,

經實踐檢驗, 最為精確, 最為科學, 最為實用, 稱得上是“至道不繁”、“療效彰明”。 作者除精研胡老學說外, 更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將其多年來學用《傷寒論》六經方證辨證的感悟、心得和創新及活用經方辨治外感內傷病證的臨證思路和經驗奉獻給讀者。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多種多樣, 有經絡說、臟腑說、證候說、八綱說、氣化說、階段說等等, 致使初學者無所適從。 作者見解獨到地提出了“六經七證二元辨治法”的方證辨治思路。 臨床不管病情多麼錯綜複雜和千變萬化, 都不會越出三陰三陽的表裡寒熱虛實。 具體思路是先辨清六經本證(或一經單病, 或二經並病、合病, 或三經以上合病), 再進一步辨六經病的兼夾證(水、濕、痰、飲、瘀、鬱、痞),

進而分析兼夾證(一種, 或二種, 或三種以上)的病機。 如此, 六經思辨步步落實在方證上, 辨證識機, 方證相應, 藥症相對, 全面準確, 療效確切。 初學者只要肯下功夫, 一步一步, 掌握精髓, 則可執簡馭繁, 得《傷寒論》之門徑。

該書列舉了六經辨證的細則, 如表證, 太陽病為表陽證, 具備惡寒發熱, 或惡風發熱兩者並見, 分無汗脈浮緊的太陽傷寒證和有汗脈浮緩的太陽中風證。 少陰病為表陰證, 以惡寒為主, 分少陰傷寒證和少陰中風證。 上述各證都有各自的臨床表現。 此外, 兼夾證的辨析, 更是精細入微, 如痰邪致病非常廣泛, 總結為八大證:咳、喘、悸、眩、嘔、滿、腫、痛。 還有寒熱真假、汗出、發熱等的辨證都有章可循。

為理論聯繫實際, 每講之中都附有典型病案, 寓理論於案例之中, 使讀者易於辨識和掌握。

析方藥入木三分

提升中醫臨床療效, 除了辨證精細準確外, 遣方用藥亦至關重要。 該書作者治學嚴謹, 運用經方每加一味藥或減一味藥, 都有理有據, 務求做到方證相應, 藥症相對, 如機器之齒輪, 互相緊扣, 無一毫之差。 如射干麻黃湯與小青龍湯同為治療咳喘病外寒內飲證的方劑, 兩方都含麻黃、細辛、五味子, 半夏四藥, 因此均主治寒咳(咳嗽咳痰, 色白清稀量多, 背部寒冷等)。 然兩方同中有異, 前者含射干、紫菀、冬花, 化痰止咳力勝, 治氣上逆症狀(咳, 喘, 喉中痰鳴)較為突出, 飲重於寒, 或沒有表證者;而後者含麻黃、桂枝等, 解表散寒功強,

治風寒束表證的症狀(惡寒, 鼻塞, 流清涕, 頭痛, 背痛等)比較顯著, 寒重於飲, 多兼表證者。 他如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的鑒別要點等等, 都是析證詳細, 重點突出, 易學易辨。

應用經方, 一是要辨准方證, 緊抓病機, 有是證則用是方, 有是症則用是藥。 二是要合乎經方藥量之間的配比法度, 不僅劑量要儘量合乎原方法度, 更要重視方藥劑量間的配比, 這也是提升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應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時, 要遵守麻黃和細辛的藥量配比, 不要隨便打亂。

對藥物的炮製、功用等都有獨到的理解和闡釋。 如認為半夏按仲景法炮製, 既避免毒性, 又提高療效;細辛能破除伏寒凝結, 入陰搜邪, 使病理產物與正常機體分離, 辨證加入麻黃細辛附子湯等複方中,能治很多大病、怪病、奇病及疑難雜證;又附子為回陽救逆之第一品藥,通行十二經,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並將其與乾薑、炙甘草等配伍講得清晰明白。前述對方劑、藥物的分析、應用等既博采歷代醫家的經驗,又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令讀者掩卷深思,回味無窮。

書中亦有不盡人意之處,如部分內容重複,但瑕不掩玉,不失為一本學習《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

辨證加入麻黃細辛附子湯等複方中,能治很多大病、怪病、奇病及疑難雜證;又附子為回陽救逆之第一品藥,通行十二經,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並將其與乾薑、炙甘草等配伍講得清晰明白。前述對方劑、藥物的分析、應用等既博采歷代醫家的經驗,又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令讀者掩卷深思,回味無窮。

書中亦有不盡人意之處,如部分內容重複,但瑕不掩玉,不失為一本學習《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