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方時方合用治癒頸淋巴結結核

王某, 女, 61歲, 2010年5月4日初診。 自述右頸至鎖骨上腫脹不適一月餘。 一月前發現右頸至鎖骨上有一串珠樣腫塊, 約5cm×3cm大小, 腫脹不適, 伴右脅肋隱痛, 喉癢乾咳, 口幹苦, 後頸部時汗出, 平素盜汗, 動則多汗, 乏力氣短;舌質紅, 苔薄黃, 脈弦細。 4月在腫瘤醫院做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 確認為多發性頸淋巴結結核。 曾用西藥抗結核治療, 未見顯效, 反而使血白細胞下降至2.3×109/L。 西醫診斷:多發性頸淋巴結結核。 中醫診斷:瘰鬁, 證屬肝郁化火傷陰, 火熱煉液為痰, 上結於頸, 治以疏肝解郁, 養陰清熱, 化痰散結, 方以小柴胡湯、四逆散合生脈散、消瘰丸加減。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10克, 太子參15克, 白芍15克, 枳實15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浙貝母20克, 玄參15克, 生牡蠣30克, 夏枯草30克, 全蠍6克, 蜈蚣2條, 山慈菇10克, 制鱉甲10克。 患處脹痛, 加玄胡、三七;咽癢痛加木蝴蝶、桔梗、甘草;咽幹口渴加天花粉、百合;咽部灼熱, 咳吐黏痰加蟬蛻、連翹、僵蠶。 水煎服, 日1劑, 分3次服。 服藥3月餘, 結核漸小, 變軟, 乃至患處平整, 無任何不適, 它症亦除。 CT示右側頸淋巴結結核已基本消失。 複查血白細胞亦轉正常。 後改水泛丸, 堅持服用, 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右頸結核腫脹伴脅痛, 咽癢, 乾咳, 口幹苦, 自汗盜汗, 舌質紅, 苔薄黃, 脈弦細。 戴天木老師認為, 足少陽膽經循於人體兩側, 而肝膽互為表裡, 肝失疏泄, 鬱而化火, 煉液為痰, 痰熱交阻,

循經上結於頸部, 故頸側有串珠樣腫塊;足厥陰肝經挾脅肋, 肝經不暢, 故右脅隱痛;肝火反侮肺金則喉癢乾咳;郁火傷陰則口幹;膽火內鬱故口苦;陰虛內熱則盜汗;陰虛及氣, 氣虛不固則自汗;苔薄黃, 脈弦細為鬱熱傷陰之象。 治用經方小柴胡湯、四逆散合時方生脈散、消瘰丸加減。 方中柴胡、黃芩清解少陽鬱熱;白芍養肝緩急止痛;枳實行肝氣利肝用;太子參、五味子、麥冬合為生脈散益氣養陰, 恰和氣陰兩虛之證;玄參滋陰降火, 與浙貝、牡蠣相配而為消瘰丸, 善治陰虛痰凝之瘰鬁, 最切病機;全蠍、蜈蚣攻毒散結, 通絡止痛;夏枯草、山慈菇清熱散結;制鱉甲滋陰清熱, 軟堅散結。 諸藥合用, 標本兼顧, 使熱清痰化, 結散鬱開, 氣複陰生,
則瘰鬁自消, 諸症皆除。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