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淺談引血歸經

醫雲:“經者常也, 月經有長度, 經水有常期, 其衍乎長者皆病也。 ”婦人月經失調者, 多見經水先期, 經量過多, 月經持久不止, 甚則崩漏等。 臨證對出血過多的治療, 古有塞流、澄源、復舊、止血、消瘀、補血等諸法。 導致月經過多崩漏不止者, 其病因病機錯綜複雜, 是臟腑、氣血、沖任功能失常, 而以肝、脾、腎三髒功能失常最為重要。 治療之法當以引血歸經為大法。 引血歸經與止血塞流, 目的都是為了止血, 但方法有異, 塞流者多以固澀收斂的炒劑炭劑一類藥物, 療效尚欠理想, 而引血歸經則多辨其證而靈活用藥。 如崩漏證,

因於寒者宜溫而引之, 因於熱者宜清而引之, 因於虛者則補而引之, 因於瘀者則化而引之, 因中氣下陷者則宜升提而引之。

引血歸經之法, 一則因勢利導, 調經又如治水, 宜導不宜堰, 若涓涓細流尚可築堤堰堵, 滔滔大河豈是堰堵所可濟事。 一般出血稍多, 尚可固澀止血。 若暴崩如沖, 瘀血內阻, 不思疏導, 一味固澀塞流, 勢必瘀上加瘀, 愈塞愈流。 故對大出血患者應根據病情寒熱虛實, 標本兼顧, 因勢利導, 引血以歸經。 而固澀之劑只可為輔助手段。 二則治崩防留瘀, 用藥不宜寒涼, 對血熱崩漏當以熱者清之的原則與清熱涼血之劑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而過用寒涼則適得其反, 血行宜暢不宜滯, 血遇寒則凝, 得熱則行, 故血熱妄行與血凝均為反常,

兩者均不能導致引血歸經, 故用涼血之劑可適當配伍活血化瘀之品, 如蒲黃、三七之類, 也可加炮姜、艾葉之類佐以溫運。 總之, 以引血歸經而不留瘀為度。 三則選方用藥標本兼顧如氣虛下陷者宜補氣攝血, 方用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等;血虛有寒者, 當溫經攝血, 以膠艾四物湯或加艾葉, 乾薑, 鹿角膠之類;血虛有熱者, 治以養陰攝血, 治以四物東加天冬、麥冬、阿膠等品, 肝經鬱熱者, 治以疏肝斂血, 八味逍遙散加減, 心肝火旺者治以泄火泄熱, 三黃四物之類。 總之, 以引血歸經為治崩漏之大法。

趙某, 女, 49歲, 2009年5月10日初診, 自訴經來量多塊下已10天, 少腹疼痛不適, 腰酸乏力, 問其病史, 訴一年來月經紊亂, 經期或前或後,

但每次月經量多, 綿延半月餘, 觀其形瘦, 貧血貌, 舌淡苔薄白, 六脈沉細。

餘思其已到更年之期, 腎氣已衰, 氣血也弱, 無以提系則成血崩之勢, 但月經量多塊下, 必夾有瘀滯, 方用少腹逐瘀湯輕劑以活血化瘀, 使血脈流通而血自歸經。

藥用:炒小茴香3克, 炒乾薑3克, 元胡6克, 五靈脂6克, 沒藥5克, 川芎5克, 當歸12克, 生蒲黃9克, 官桂5克, 赤芍9克, 水煎服, 二劑, 每日一劑。

二診藥後, 排出少量血塊, 血下減緩, 已無腹痛塊下, 瘀血已去, 當固氣攝血以引血歸經, 宗《傅青主女科》加減四物湯。 藥用:當歸15克, 川芎5克, 炒白芍10克, 熟地30克, 芥穗炭5克, 山茱萸12克, 川斷6克, 焦白術15克, 甘草3克, 五劑, 水煎服每日一劑, 以鞏固療效。

藥後血下停止, 諸症悉平, 囑其加強營養, 半年後隨訪,

無崩漏再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