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如口角歪斜、病側鼻唇溝變淺等病症已愈或不顯,
但眼瞼仍閉合不全,
並時有溢淚,
額紋消失,
閉目試驗、皺眉試驗均為陽性,
閉目試驗時測量病眼的跟裂寬度均在3毫米以上者稱謂面癱後遺瞼裂閉合不全,
亦稱“兔眼症”。
該症一般對患者不致于造成嚴重損害,
只有較為嚴重者會因瞼裂不能合攏,
結膜和角膜不能得到眼瞼的保護,
久而久之使結膜和角膜乾燥、角質化以及上皮剝脫,
甚至造成角膜潰瘍形成暴露性角膜炎,
若病情繼續發展而形成眼內炎可導致失明。
西醫學認為掌管眼瞼開閉功能的眼輪匝肌因面神經麻痹而失去功能使下瞼鬆弛下垂,
是瞼裂閉合不全最常見的原因。
中醫認為面癱多因正氣不足,
絡脈空虛外受風寒之邪侵襲致陽明、太陽經氣受阻,
氣血運行不暢;或素體陽盛或肝胃宿熱,
熱久生風又外受風熱之邪侵襲影響氣血運行而致口眼歪斜。
由於面癱早期治療過程中辨證不清而犯虛虛實實之戒,
如治法不當破氣耗血,
造成邪戀不去,
氣血不能濡養眼瞼最終導致遺留瞼裂閉合不全。
令患者取舒適仰臥位雙眼自然閉合,
全身放鬆,
均勻腹式呼吸,
消除過於緊張的心態,
常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於患眼內外角處並向兩旁撐開至眼瞼處皮膚繃展,
右手持0.5寸毫針以拇、食兩指捏住針柄,
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露出約2毫米長的針尖,
從睛明穴開始沿上眼眶由內向外每隔約2毫米點刺一下至瞳子髎穴,
接著從睛明穴開始沿下眼眶由內向外每隔約2毫米點刺一下至瞳子髎穴,
點刺深度約1毫米,
以點刺後可見有微小血珠為度。
術畢常規碘酒消毒後令患者改為端坐位,
術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
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
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百會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
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且雙眼有發亮、清晰感且不致燙傷為度,
溫和灸15~20分鐘。
每日1次,
10天1療程。
方中所選上下眼眶用毫針點刺並微微出血可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絡,
起到激發和調節、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能力,
促進血液流通和末梢神經的興奮、修復、再生的作用,
使眼輪匝肌運動功能恢復,
解除因“久病入絡”導致的正氣不能濡養眼瞼障礙。
再於百脈之會、百病所主的百會穴處艾條溫和灸,
使全身的陰陽脈絡通達,
連貫所有的大小經穴,
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使面癱後遺瞼裂閉合不全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