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 引起本病的原因較為複雜。 中醫認為多因稟性不耐, 對某種物質過於敏感所致。 本病發作突然, 皮損為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風團, 邊界清楚, 顏色猩紅或蒼白。 皮損時起時消, 瘙癢劇烈, 發無定處。 部分病人腹痛、腹瀉, 或有發熱、關節疼痛等症狀, 嚴重者呼吸困難、喉頭水腫, 甚至引起窒息。 皮損經過3個月以上不愈, 或反復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筆者幾年來對蕁麻疹患者分為5種證型予以論治, 均獲良好療效。
風寒型
風團淡紅或蒼白, 頭面、手足較嚴重遇風、寒後皮損加重, 冬重夏輕,
風熱型
風團色紅、灼熱, 發病急, 遇熱加重, 伴發熱、咽痛。 舌紅, 苔薄黃, 脈浮數。 處方:金銀花20各, 白蒺藜15克, 黃芩、桑葉、防風、山梔、牛蒡子、生甘草各10克, 蟬脫6克。
血熱型
先感皮膚灼熱刺癢, 瘙後即隨手起風團或條痕隆起, 越抓越起, 以夜間為重, 發作時心煩不寧, 口幹思飲。 舌紅, 苔薄黃, 脈弦數。 處方:生石膏30克, 白茅根、紫草、胡麻仁、生地、當歸各15克, 生甘草、知母、荊芥、防風、苦參各10克, 蟬脫6克。
脾虛型
風團迭發不愈, 四肢不溫、形寒怕冷, 脘悶納呆, 腹痛便泄。 舌淡, 苔白, 脈沉細緩。 處方:焦白術、黨參各15克, 桂枝、乾薑、炙甘草、炒白芍、烏梅、防風、茯苓各10克,
血虛型
風團反復發作, 遷延不煎, 多發於午後或夜間, 有的疲勞後加重。 舌紅、少津, 舌質談, 脈沉細。 處方:何首烏、黃芪、生地、刺蒺藜、荊芥穗各15克, 當歸、白芍、川芎、生甘草、防風各10克。
以上五則處方均為內服, 每日1劑, 水煎3次合併藥液, 分早、中、晚服用。 患者需忌食魚蝦、雞蛋及辛辣、海鮮食物, 不要接觸貓、狗等動物以及油漆等含甲醛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