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對口腔潰瘍的正確認識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 是一種常見的發生於口腔黏膜的潰瘍性損傷病症, 多見於唇內側、舌頭、舌腹、頰黏膜、前庭溝、軟齶等部位, 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質化層或角化較差。 舌頭潰瘍指發生於舌頭、舌腹部位的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發作時疼痛劇烈, 局部灼痛明顯, 嚴重者還會影響飲食、說話, 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可併發口臭、慢性咽炎、便秘、頭痛、頭暈、噁心、乏力、煩躁、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口腔潰瘍對於很多人來講並不陌生的, 就是因為其普遍性, 所以往往很多人都會忽視其嚴重性, 要知曉,

有的口腔潰瘍會發生癌變。

區分“潰瘍”與“糜爛”

潰瘍首先需要與另外一種病損相鑒別, 那就是同樣常見於口腔黏膜的“糜爛”。 “口腔黏膜潰瘍”的學術定義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發生持續性缺損或破壞, 因其表層壞死脫落而形成凹陷”;“糜爛”則是指“口腔黏膜上皮的部分性表淺性缺損, 其大小形狀不規則, 邊界模糊不清”。 這麼說可能太專業, 打個不太妥當的譬方, 潰瘍就像一件新衣服的襯裡破了一個洞, 這個“破洞”的周圍比較規則, 不是“噝噝啦啦”的;而“糜爛”卻像穿了幾十年的舊衣服上“蹭出來”的痕跡, 沒有完全破, 但布身已經變薄, 有“似洞非洞”的感覺。

之所以要分清“潰瘍”還是“糜爛”, 是因為, 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糜爛”除了可見於皰疹等感染性疾病外,

還多見於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白斑等癌前病變性質的口腔黏膜病, 比起“潰瘍”來, 更需要重視和警惕。

區分“潰瘍”的良性、惡性

現在, 回過頭來再說“潰瘍”。

其實, 口腔黏膜潰瘍嚴格地說並不是一種病, 而是一種症狀, 許許多多口腔黏膜病都可能發生。 例如復發性口瘡、創傷性潰瘍、口腔腫瘤、各種口黏膜感染性疾病、大皰性疾病的後期、某些性病, 以及血液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口腔表現等等。 所以, 對於“潰瘍”, 還得根據其病理特徵和預後, 區分良性和惡性兩大類。

“良性潰瘍”的典型代表是 “復發性口瘡”。 這是一種幾乎人人都可能發生的口腔潰瘍。 其臨床症狀可以歸納為“紅、黃、凹、痛”, 就是指潰瘍發作時,

邊緣充血, 表面有黃白色假膜, 中央凹陷, 伴有明顯的疼痛感, 影響語言和進食。 可伴有低燒, 通常兩周可以自愈。 此類潰瘍發作位置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可以有長短不一的“休戰期”, 但也有患者“烽火連三月”, 口腔潰瘍接連不斷、此起彼伏。 好在恰恰是這種令人苦不堪言的潰瘍不會變癌, 因此對它犯不著“杞人憂天”。

與此相對應的是“惡性潰瘍”, 最典型的就是“口腔鱗癌”。 與上述的“復發性口瘡”不一樣, 這種潰瘍本身就是癌症, 叫做“癌性潰瘍”。 這種潰瘍具有時間長, 面積大, 基底硬, 邊緣翻出呈菜花狀, 疼痛不明顯, 反而“木嗒嗒”的特點, 有人把它歸結為“久、大、硬、翻、木”五個字。 如果病人的潰瘍符合這五個字, 那麼就不是“會不會變”的問題,

而是應該積極採取措施, 儘早手術或接受其他綜合治療。

口腔潰瘍不想癌變的話, 最重要的就是要積極的預防口腔潰瘍的發生:

刷牙堅持“三個三”

多刷牙、多漱口, 保持口腔衛生。 刷牙的原則為“三個三”, 即每天刷三次、每次刷三分鐘、刷全牙齒的三個面。 另外, 當創口痊癒後, 一定要將牙刷扔掉, 一來為了防止牙刷上留有的細菌繼續“害人”, 二來軟毛牙刷的材質和設計不易將牙齒刷乾淨。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

要預防及治療口腔潰瘍, 首先要調整飲食結構。 多吃新鮮蔬菜瓜果和小麥胚芽, 並以清淡為主, 平時也要少飲酒, 少抽煙, 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油炸、醃制、幹炒及比較硬的食物。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因感冒發燒引起的口腔潰瘍,

可以喝上幾包板藍根, 殺死感冒病毒的同時也可以預防潰瘍發生。

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

維生素B族對口腔潰瘍很有好處, 家長可以給患口腔潰瘍的孩子進行補充, 同時還要補鋅, 但應避免單一補鋅, 因為維生素和礦物質之間關係密切, 單純的補鋅效果不理想, 達不到吸收和生物利用的效果。 輕症者也可用維生素B2片壓成粉末塗在潰瘍面上2-3次即能緩解。

一天塗擦蜂蜜數次。 將口腔洗漱乾淨, 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 塗擦後暫不要飲食。 15分鐘左右, 可用蜂蜜連口水一起咽下, 再繼續塗擦, 一天可重複塗擦數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