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家長課堂上,
教育心理專家給在座的家長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發現孩子總寫錯字,
或對某個公式運用不熟練時你會怎樣做?回答這個問題的大多數家長表示,
要給孩子增加練習題,
在重複的練習中增加孩子的記憶力。
專家對家長的回答是否定的
理由是:孩子寫錯字、不會運用公式不是機械記憶不足的錯誤,
而是對所學內容缺乏理解。
當錯誤重複千百次之後它依然是錯誤,
錯誤的強化會干擾正確認識的構建。
並且讓孩子在無休止的練習中,
體驗到學習的被動、枯燥、無奈。
學習成績低迷,
與耗費的時間不能形成正比,
在持續的挫折情境中產生學習能力低下的自我負性評價。
誰願意面對這樣的評價?孩子直接採取的行動是逃避學習,
逃避學習就可以擺脫這種評價。
“不想上學了!”是此時此刻孩子心裡喊出的聲音。
為什麼家長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加大練習量作為強化學習的手段?
一是與家長對學習的理解有關。
許多家長認為知識是陳述性的,
學習就是把課本上陳述出來的知識記住。
因此要求孩子一遍遍地加強記憶學習,
以求在考試時能夠記取已學過的知識,
得到高分。
二是強化記憶對家長來說比意義學習容易得多。
意義學習要求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理解程度進行探究,
找出孩子沒有理解的知識點,
啟發引導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能做到這一點,
要求家長具備更高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還要有耐心和責任感,
才能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與孩子探討問題。
在自身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客觀條件下,
多數家長也容易在孩子教育上選擇較容易的一種方法,
可是這種方法客觀上將學習的個體特殊性抹殺了,
簡單地看成學習的好壞只是時間投入和孩子的主觀因素在起作用,
忽略了客觀因素影響學習的現實性。
孩子一方面體驗學習的枯燥和疲勞,
另一方面還要背負不好好學習的罪名,
久之,
喪失了學習興趣,
真的產生了
厭學情緒。
人在學習適齡階段的任務就是學習,
每天所處的主要社會環境是學校,
交往的人員是老師和同學,
誰不願意在這個主要生活場所中去體驗成功?誰不願意在同伴面前受到注目體現自尊?學習成績下滑對每一個學生都不是心甘情願的,
他們都會為此而著急。
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有效的幫助,
在同學面前重新樹立起自尊。
如果家長此時此刻能夠幫助學生細心地分析學習難點,
幫助他們從不理解到理解,
提出學習上的合理化建議,
並幫助他們付諸實施,
從心理上給予他們支持,
就可以穩定他們的學習情緒,
克服學習困難,
逐步走向成功。
學習成就帶來的自我價值實現,
會讓個體不斷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奮爭。
哪裡還有“厭學”的土壤和溫床?
此時再把開頭的問題重提一遍,
作為家長您還會只選擇加大練習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