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人體氣血不和、臟腑失調有關。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是說人是物質, 是靠天地之氣而生養。 素問六節髒象論又說、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及自生, 就更說明了人的生命活動也是以氣為物質基礎。
中醫所說的氣, 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物物質, 如水穀之氣、呼吸之氣。 二是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 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 兩者相互聯繫, 前者是後者的物質基礎, 後者為前者的功能系統。 血小板減少屬於中醫的血症, 血症是血液不循常道,
祖國醫學對學的認識, 早在內經就有記載, 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 取汁變化而赤, 是謂血。 又曰心主血, 肝藏血, 脾統血。 靈樞本髒篇曰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 而榮陰陽, 筋骨, 利關節也。 這些記載說明了血為水穀精微變化而成, 其生化于脾, 藏受于肝, 總統于心, 運行於脈中, 環周不息, 營養全身皮肉筋骨, 臟腑, 孔竅, 四肢百骸。 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 營氣和精髓為物質基礎, 通過脾、胃、肺、心脈、腎、肝等臟器功能活動而完成。
血流的運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內臟相互配合下進行的, 所以其中任何一個功能失調, 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 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多由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調, 和久病肺腎陰虧、虛大妄動、絡傷血溢而形成, 所以在治療上, 主要以調理氣血、臟腑, 補氣補血, 兼滋陰瀉火, 從而達到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