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至夜臥時, 用熱湯下鹽一撮, 洗膝下至足方臥, 以泄風毒腳氣, 勿令壅滯。 ”專家指出, 晉人嵇康在其《養生論》中說得很清楚:春天裡, 每天晚上睡覺前, 用熱水加上一撮鹽, 將膝蓋至足底好好泡洗, 可以行氣血通經脈, 祛除風邪濕毒和“腳氣”。
不過, 嵇康所指的“腳氣”是腳病的籠統說法, 有別於現代人腳氣病, 它特指因風毒濕邪致經絡血脈瘀滯引起的腿腳軟弱無力、酸痛甚至腫脹、麻木等病症。 而現代的腳氣病指的是足趾間及足底部幹癢, 皮膚粗糙脫屑和皸裂, 甚至有的還出現小水皰, 瘙癢甚至發展成糜爛、流膿等症狀,
雖然古代“腳氣”的概念和現代所指的病症不一樣, 但在濕邪加劇、黴菌活躍的春日, 多泡泡腳, 不失為簡單實用的健身護腳妙法。 而在泡腳時加些鹽可以平衡外浸液與體內液的滲透壓, 並能起到消炎殺菌的效果, 對於預防腳病確有幫助。
現介紹一個中藥泡腳方:乾薑、附子各20克, 川椒、艾葉各30克, 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 桂枝、桑枝各10克。 用法:將藥用紗布包好, 放水裡煮開後將藥包取出, 將湯水倒入一個稍深的浴盆中, 晾到40℃~50℃時即可泡腳。 每天泡1~2次, 每次20~4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