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有口氣怎麼辦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認為, 口腔就是整個消化系統的開始, 腸胃屬於消化系統, 三焦積熱, 如胃火旺、腸胃熱就會導致有口氣, 三焦是指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 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 橫膈以上為上焦, 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為中焦, 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 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 這些內臟如果上火, 三焦積熱、體內濕氣又重的話, 會引起口臭。

【按摩穴位除口氣】

適當按摩後溪穴, 不但能起到疏通三焦、清瀉火熱、化濁利濕的功效, 還能儘快除祛口臭口氣混濁, 是一種消除口臭口氣混濁的簡便良方。

按摩方法:後溪穴位於小指根部尺側,

第五指關節後方掌橫紋盡頭赤白交際處(如圖)。 按摩時微握掌, 以另一隻手拇指掐揉5分鐘, 換掌, 按摩另一側。

按摩時間: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項:後溪穴比較深, 按摩時, 要剪掉指甲, 用力去按, 達到酸脹, 方能見效。

效果:經常按摩後溪穴, 老人不再有口臭。 年輕人有口臭口氣混濁也不妨試用此中醫按摩方。

【中醫辨證與治療】

1、肺胃鬱熱:外邪凝滯, 肺胃鬱熱上攻, 而致口臭, 鼻乾燥, 咽紅腫疼痛, 涕黃, 苔少, 舌紅, 脈細數。

治則:清熱瀉火

方藥:蘆薈東加減:蘆薈10克, 甘草5克, 麥冬10克, 桑枝10克, 赤芍10克, 桔梗6克, 薄荷5克, 荊芥10克, 黑山桅10克, 辛夷10克。

2、胃火灼盛:症見口臭、口幹, 牙齦紅腫, 消穀善饑, 舌紅苔黃少津, 脈滑數。

治則:消熱瀉火

方藥:清胃散加減:黃蓮6克,

生地20克, 丹皮、霍香10克、蘇梗10克, 犀角20克(先煎)。

3、腸腑實熱:症見便秘口臭, 小便短赤, 心煩, 舌紅苔黃或黃燥, 脈滑數。

治則:滋陰清熱通便

方藥:小承氣東加味:生大黃15克, 白芍10克, 枳實10克, 厚樸10克, 霍香10克, 生地20克, 檳榔10克。

3、腎陰不足:口臭、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口燥咽幹。

治則:養陰滋腎

方藥:左歸飲加減:熟地10克, 山藥20克, 杞子10克, 山芋10克, 丹皮10克, 麥冬10克, 龜板10克烊沖, 杜仲10克。

4、 綜合:肝膽胃情緒方劑, 清利肝膽濕熱、瀉胃火、調情緒, 8天徹底治癒頑固性口苦、口臭、尿黃(小便赤黃)、脅痛。

【中醫外治法】

1、黃連膠囊:將黃連2粒, 去掉膠囊衣, 研為細末, 清水調為糊狀, 分成兩份, 外敷雙足心湧泉穴, 每日1換, 連續3-5天。 可清熱解毒, 適用於口臭、口苦。

2、黃芩片:黃芩片3粒,

研為細末, 清水調為糊狀, 分成兩份, 外敷雙足心湧泉穴, 每日1換, 連續3-5天。 可清熱解毒, 適用於口臭、口苦。

3、金匱腎氣丸:取本品1丸, 研細, 用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 分成兩份, 置於傷濕止痛膏上, 外敷雙足心湧泉穴, 每日1換, 連續3-5天。 可溫腎益氣, 適用於口鹹、口淡。

4、傷濕止痛膏:吳茱萸適量, 研為細末, 用清水適量調勻, 外敷肚臍或雙足心湧泉穴, 傷濕止痛膏固定, 每日換藥1次, 連續5-7天。

【藥粥推薦】

1、藿香粥:取藿香洗淨, 放入鋁鍋內(一定要用鋁鍋)煎熬5分鐘, 取其汁待用。 將粳米淘淨, 入鍋內加冷水適量, 置武火上燒沸, 再用文火熬煮, 待粥將熟時, 加入藿香汁, 再煮沸後即可。 《醫餘錄》言, 此粥方有“散暑氣, 辟惡氣”之功, 並兼有治脾胃、吐逆及開胃進食之效清除口臭。

2、薄荷粥:取薄荷葉洗淨, 入鍋內加適量水熬。 取汁待用。 將粳米淘淨, 加水適量, 也不例外以武火煮熟, 再倒入薄荷汁, 燒沸即成。 《醫餘錄》言, 此粥方有“通關節, 利咽喉, 令人口香”之功清除口臭, 兼有止痰嗽、發汗、消食、下氣、去舌苔之效。

3、麥門冬粥:將麥門冬煎湯取汁。 粳米淘淨, 放入鋁鍋內, 加水適量, 置武火上燒沸, 用文火煮熟, 再倒入麥門冬汁燒沸即成。 《壽世青編》言, 此粥方有“治嗽及反胃”。 並兼有治潮熱、口幹、心煩之功效。 《本草衍義》中說:“其性專瀉不專收, 氣弱, 胃寒者禁服。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