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膿耳症狀 知道它的發病表現

膿耳是指由外邪侵襲, 邪毒熾盛, 停聚耳竅或臟腑虛損, 正氣虧虛, 邪滯耳竅, 無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本病嚴重者可引起膿耳變證, 甚者危及生命。 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那麼, 膿耳的症狀有哪些?下面就讓家庭醫生線上的小編帶您去瞭解一下吧!

(一)單純型:最常見, 多由於反復發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時, 致病菌經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 臨床特點為;耳流膿, 多為間歇性, 呈粘液性或粘液膿性, 一般不臭, 量多少不等,

上呼吸道感染時, 膿量增多, 鼓膜穿孔多為緊張部中央性, 大小不一, 但穿孔周圍均有殘餘鼓膜, 鼓室粘膜粉紅色或蒼白, 可輕度增厚, 耳聾為傳導性, 一般不重,

(二)骨瘍型:又稱壞死型或肉芽型, 多由急性壞死型中耳炎遷延而來, 此型特點:耳流膿多為持續性, 膿性間有血絲, 常有臭味, 鼓膜緊張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環或邊緣性穿孔, 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 並可經穿孔突於外耳道, 傳導性聾較重,

(三)膽脂瘤型:膽脂瘤非真性腫瘤, 而為一位於中耳, 乳突腔內的囊性結構, 由於囊內含有膽固醇結晶, 故稱膽脂瘤(cholesteatoma),

耳長期持續流膿, 有特殊惡臭, 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 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質,

奇臭, 一般有較重傳導性聾, 如病變波及耳蝸, 耳聾呈混合性。

根據病變輕重和危險程度分為三型。

(一)單純型 亦稱咽鼓管鼓室型, 最多見, 病變主要局限於鼓室內, 正常咽鼓管及前鼓室由纖毛柱狀上皮覆蓋, 內含腺體, 後鼓室, 鼓竇及乳突為立方形上皮, 鼓室內聽骨, 肌肉, 韌帶及神經等均由粘膜包圍, 形成很多皺折及淺袋, 一般粘膜感染發炎, 如果治療及時, 鼓膜穿孔, 引流通暢, 炎症可很快治癒, 否則, 淺袋病變擴大, 粘膜病變成為不可逆性, 流膿雖不多, 但長期流膿不止, 或幹愈後不久又反復流膿, 乳突多氣化良好而無恙。

(二)壞死型 亦稱骨瘍型, 粘膜組織廣泛破壞, 聽骨, 鼓環, 鼓竇及乳突小房均可發生出血, 壞死,

尤其是鬆弛部和後鼓室上方多發生穿孔, 膿不多而臭味很大, 穿孔內常能見到肉芽和息肉阻塞引流, 嚴重聽力減退, 有時可有頭痛和眩暈, 乳突多為間質或為硬化型。

(三)膽脂瘤型 亦稱危險型, 鼓室或鼓竇內形成增生過長的上皮團塊, 其外包以纖維組織, 內含壞死上質, 角化物和膽固醇結晶, 因能壓迫破壞骨質, 具有惡性腫瘤性質, 故過去錯誤地稱為膽脂瘤, 實質上並非腫瘤, 耳流膿雖不多但味奇臭, 穿孔內可見有白色碎塊, 豆腐渣樣膽脂瘤上皮團, 可引起頭痛, 頭暈, 因骨質廣泛破壞, 易併發顱內外併發症, 故稱為危險性中耳炎, 乳突多是硬化型。

單純型 壞死型 膽脂瘤型 流膿性質 粘液或粘膿性, 不稠, 色白或淡黃, 臭味不大 完全膿性,

不稠, 色黃, 有時帶血性, 有臭味 完全膿性, 量少, 很稠, 有痂皮, 色黃, 臭味極大, 似臭雞蛋 流膿時間 反復發作, 間歇性 持續性 持續或間歇, 膿很少外流 鼓膜穿孔 多為中央性小穿孔 中央大穿孔, 或邊緣性穿孔 鬆弛部或邊緣性穿孔 聽骨鏈 多正常, 鼓室粘膜水腫 聽骨有破壞, 鼓室有肉芽及息肉 聽骨有破壞, 鼓室有肉芽及膽脂瘤 耳聾 輕度傳導性耳聾 中度傳導耳聾 重度傳導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 膽脂瘤 無 很少有 常見 乳突X線攝片 小房密度增加, 無骨質破壞 間質性乳突骨髓炎, 間有骨質破壞 硬化乳突, 多有邊緣整齊圓形骨質破壞

中耳粘膜炎症可誘發含有膽固醇結晶的膽脂瘤與膽固醇肉芽腫, 後者雖屬膽固醇脂病(Choleatosis),

但僅是一種肉芽腫, 和膽脂瘤的上皮堆積團塊迥然不同, 二者在病因病理方面的區別要點為:

1。 膽固醇肉芽腫 因咽鼓管阻塞, 鼓室形成負壓, 滲出或形成膠耳, 毛細血管出血, 膽固醇結晶和血鐵質素析出沉著于上皮表層而形成, 鼓膜顯藍色, 乳突小房粘膜水腫, 顯微鏡下典型表現為膽固醇肉芽腫, 膽固醇結晶被異物巨細胞包繞, 外層為纖維肉芽組織, 多見於鼓室出血壞死性病變, 不是膽脂瘤的前身, 與膽脂瘤形成無關。

2。 膽脂瘤 發生機制有二。

(1)先天性膽脂瘤 很少見, 系中耳內胚胎剩餘上皮組織由於某種因素刺激增生過長, 而形成的上皮團塊, 多位於上鼓室, 可無中耳炎史, 鼓膜完全正常, 待向外擴張穿破鼓膜後, 因繼發感染而開始流膿。

(2)後天性膽脂瘤 系化膿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過度而形成,發病率占慢性中耳炎的30%,發生原因眾說不一,現在多數人接受的學說,一是上皮移入論,即外耳道皮膚生髮層的基底細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長潛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細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結締組織內或形成肉芽腫,同時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團塊增大,鼓膜繼發穿孔,形成的上皮團塊上皮角質層脫落壞死,繼發感染,可析出膽固醇和多種化學腐敗物質,這種物理化學性因素可致周圍骨質被侵蝕破壞,暴露出周圍的腦膜,神經和血管,而產生很多顱內外併發症,其破壞組織性能酷似腫瘤,故Wendt(1873年)首次命名為膽脂瘤,實質上並非腫瘤,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後糾正,另一種觀點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誘發咽鼓管阻塞,鼓室發生負壓,鼓膜鬆弛部內陷,或外耳道後方上皮陷入鼓竇內形成囊袋,即為膽脂瘤前期,此期可維持數年,如此期及時清除蓄積角質,可免除膽脂瘤形成,否則堆積的上皮團塊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形成鬆弛部或邊緣部穿孔和膽脂瘤。

【臨床表現】

1。流膿的性質和時間因病變輕重有所不同,輕者為粘膿性,間歇性,時好時壞;重者呈持續性,為黃稠膿液且有臭味。

2。急性發作中可有頭痛,耳痛,頭暈和發熱,嚴重時可出現面癱和腦膜炎等症狀。

3。早期鼓膜為中央圓形或腎形穿孔,偶可見到鬆弛部及邊緣部小穿孔,該區常由膿痂覆蓋,很少流膿,如不仔細清除膿痂,甚易漏診。

因繼發感染而開始流膿。

(2)後天性膽脂瘤 系化膿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過度而形成,發病率占慢性中耳炎的30%,發生原因眾說不一,現在多數人接受的學說,一是上皮移入論,即外耳道皮膚生髮層的基底細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長潛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細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結締組織內或形成肉芽腫,同時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團塊增大,鼓膜繼發穿孔,形成的上皮團塊上皮角質層脫落壞死,繼發感染,可析出膽固醇和多種化學腐敗物質,這種物理化學性因素可致周圍骨質被侵蝕破壞,暴露出周圍的腦膜,神經和血管,而產生很多顱內外併發症,其破壞組織性能酷似腫瘤,故Wendt(1873年)首次命名為膽脂瘤,實質上並非腫瘤,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後糾正,另一種觀點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誘發咽鼓管阻塞,鼓室發生負壓,鼓膜鬆弛部內陷,或外耳道後方上皮陷入鼓竇內形成囊袋,即為膽脂瘤前期,此期可維持數年,如此期及時清除蓄積角質,可免除膽脂瘤形成,否則堆積的上皮團塊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形成鬆弛部或邊緣部穿孔和膽脂瘤。

【臨床表現】

1。流膿的性質和時間因病變輕重有所不同,輕者為粘膿性,間歇性,時好時壞;重者呈持續性,為黃稠膿液且有臭味。

2。急性發作中可有頭痛,耳痛,頭暈和發熱,嚴重時可出現面癱和腦膜炎等症狀。

3。早期鼓膜為中央圓形或腎形穿孔,偶可見到鬆弛部及邊緣部小穿孔,該區常由膿痂覆蓋,很少流膿,如不仔細清除膿痂,甚易漏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