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量出血
對這類鼻衄應首先查明出血點。 由於出血量小, 允許有充分時間仔細尋找出血點。 用一般鼻鏡發現出血部位後, 治療方法如下:
1.燒灼法 出血部鼻粘膜表面麻醉, 在該部點塗50%硝酸銀或三氯醋酸, 利用其蛋白凝固作用使破裂的小血管封閉。 也可電灼該部, 或者應用鐳射或冷凍治療。
2.粘膜下剝離 對於鼻中隔前部粘膜出血點反復出血的病例, 可採用此法。 操作方法與常規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相同, 如有偏曲的鼻中隔軟骨應予切除, 剝離範圍應稍廣些。 Narwla(1987)根據一組資料研究後認為, 此法優於結紮動脈,
3.瘢痕形成法 鼻粘膜表面麻醉, 用眼科三角刀在鼻中隔易出血區做三條切口, 長1~1.5cm, 切開粘膜, 割斷擴張的毛細胞血管, 切口兩側做1~2mm寬的粘膜下剝離, 壓迫24小時。
4.鼻內窺鏡下電灼術 用前鼻鏡檢查難以發現出血點時, 可進行鼻內窺鏡檢查, 以發現鼻後部出血部位, 如鼻中隔後部、下鼻道後外側壁、鼻底後部和中鼻道等處。 在內窺鏡下引入電灼器頭進行燒灼, 也可經光導纖維導入鐳射燒灼。 由於C02和YAG鐳射易引起較大面積燒傷, 故以KTP鐳射較為合適。 應先燒灼出血點周圍, 最後再在血管斷端處燒灼。
二.突發性嚴重出血
此型鼻衄多來勢洶猛,
1.前鼻孔鼻腔填塞法 這是治療嚴重鼻衄的首選措施。 填塞物為無菌凡士林紗條, 填壓時應預先置一硬塑鼻導管, 以維持起碼的鼻通氣, 雙側鼻填塞時尤為重要。 鼻填塞時間一般為24小時, 到時可一次或分次取出, 以免發生鼻竇或中耳併發症。 如需填塞物留置數天甚至一周, 填塞物中應加入抗生素粉, 也可應用碘仿紗條。 凡士林紗條填塞患者痛苦較大, 現有改良方法如下:
(1)止血套填塞法 將塗有油劑的指套或橡皮套先置於鼻腔, 然後以紗條作套內填塞。
(2)氣囊壓迫止血法 將附有通氣管的橡皮膜或矽膠膜氣囊置於鼻腔出血部位, 套內注氣使其擴張以壓迫止血,
2.鼻後孔填塞法 若出血側鼻腔經前鼻孔填塞後仍有血流入咽部或由對側鼻孔湧出者, 提示出血部位在鼻腔後部, 此時應行後鼻孔填塞。 後鼻孔填塞物不可留置過久, 一般應於24~36小時內取出, 否則易引起多種併發症, 嚴重者可致顱底骨髓炎、腦膜炎等, 故後鼻孔填塞尤應注意防止感染。 主要填塞物是錐形紗球。 現多主張改用帶通氣管的氣囊壓迫, 不僅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 而且能大大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先用表面麻醉劑噴患側鼻腔和咽部, 取細導尿管由前鼻孔插入鼻腔, 沿鼻底經後鼻孔而至口咽部, 將其首端用止血鉗拉出口外, 尾端則留於前鼻孔外。 再將事前準備好的無菌凡士林油紗球(錐形紗球,
對於突發性鼻衄, 若用多次填塞勢必損傷鼻粘膜, 以致出血日趨加重。 此是可應用可吸收性填塞物, 一次填塞後不再取出更換,
鼻腔填塞仍是目前治療鼻衄的主要方法。 前鼻孔填塞成功率在90%以上, 前、後鼻孔填塞則在48%~80%之間, Monux(1990)報導322例鼻腔填塞止血成功率為100%。 儘管填塞法效果較好, 但其併發症也不容忽視, 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肺功能不良者, 可出現嚴重反應如心肌梗塞或死亡, 故對此類患者行鼻腔填塞後, 應密切觀察心、肺功能及其變化。
3.血管阻斷術 鼻腔填塞仍不能有效止血者, 應行血管阻斷術。 一般分為血管外治療和血管治療。
(1)頸外動脈結紮術 鼻腔中鼻甲水準以下血管, 系頸外動脈的末梢支, 結紮後有一定止血效果。
患者仰臥,肩部墊高,頭部向對側,沿胸鎖乳突肌前緣行浸潤麻醉。以甲狀輭骨上角為中點,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胸鎖乳突肌向後牽引,顯露頸總動脈及其頸內頸外兩個分支,然後向上剝離頸外動脈,暴露其分出的甲狀腺上動脈及其上方的舌動脈,將切口內上方的二腹肌後腹和舌下神經向上牽引。在甲狀腺上動脈和舌動脈之間用動脈瘤針穿粗絲線繞過頸外動脈並結紮之,此時顳淺動脈應停止搏動,也是判斷結紮成功與否的標誌。
頸動脈畸形可致手術困難,常見的下列四種特殊情況需要妥善處理:
①頸總動脈分支處有半數以上是在甲狀輭骨上緣平面之上。一般切口只能暴露頸總動脈而找不到頸外動脈,切勿將頸總動脈誤行結紮。遇此情況應向上延長切口,暴露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用拉鉤將腮腺向上牽引,在腮腺深處尋找頸外動脈並結紮之。在剝離和牽引腮腺時注意勿損傷面神經。
②甲狀腺上動脈有時由頸總動脈直接分出。遇此情況須向上剝離,尋找頸總動脈的分歧處,鑒別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有舌動脈分出者為頸外動脈,無分支者為頸內動脈,這樣可避免誤將甲狀腺上動脈以上的頸總動脈當作頸外動脈,而錯紮了頸總動脈。
③頸外動脈有時位於頸內動脈的後方。遇此情況不應單憑走行位置判斷孰為頸外孰為頸內,而應嚴格按照有無分支來判斷。只有分清甲狀腺上動脈和舌動脈之後方可結紮,以免誤紮頸內動脈。
④甲狀腺上動脈有時缺如,有時與舌動脈合併為一支。遇此情況只要判定頸總動脈分歧處,即可結紮頸外動脈,而無誤紮頸內動脈之虞。
在分離頸總動脈分支處時,應於動脈鞘內滴入1%奴佛卡因以防頸動脈竇反射。
頸總動脈結紮僅適用於外傷性頸內動脈瘤所致的鼻衄。手術時應避免損傷迷走神經。但頸總動脈結紮畢竟會使腦組織的供血量降低,為安全計,最好在結紮前作一適應性試驗,即用手指壓迫頸總動脈10分鐘,觀察患者有無腦電圖變化及腦神經陽性體征,此法稱為Matas試驗,若無不良反應即可結紮。
臨床上發現,頸外動脈結紮後側支迴圈建立迅速,止血效果有時並不鞏固,故近來多主張結紮遠端血管。
(2)頜內動脈結紮術 由於鼻內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頜內動脈,故結紮後應最為有效。可採取上頜竇進路或口腔內進路。
①上頜竇進路 首由Seiffert(1928)報導,後由Chandler等推廣應用。該進路即常規上頜竇根治術進路,但唇齦切口宜稍長,前壁窗口宜稍大。進入竇腔鑿去竇後壁時應儘量向內側擴大。切開後壁骨膜進入翼齶窩後,用血管鉗剝離脂肪組織,見到一條橫行的靜脈後,於其深處4~5mm即可找到頜內動脈,然後在下列三處放置血管夾夾頜內動脈遠側端、齶降動脈遠側端和起始端近頜內動脈主幹處。
②經口腔內進路 在上頜骨嚴重損傷或腫瘤充滿上頜竇、急性上頜竇炎以及上頜竇氣化不良時,可選經口腔進路。該法首由Maceri(1984)介紹,在上列2、3磨牙處切開口腔粘膜,越過頰齦溝達下頜支,適當分離取出頰部脂肪墊,稍擴大切口並伸入手指鈍性分離確定下頜支及顳肌附著點。分離顳肌但要保留其下端附著點,于下頜支(側面)與該肌內側之間即可觸摸到頜內動脈,確定血管後在其遠端及近端分別置兩個和1個血管夾。術畢還納脂肪墊,縫合切口。此法主要是切開頰脂肪墊,於頜內動脈入翼齶窩發出分支之前的上頜骨後方結紮。不過頜內動脈在口內粘膜下的深度不一,淺者12mm,深者可達40mm。
(3)篩前動脈結紮術 適用於鼻腔上部及篩竇外傷性鼻衄,或雖經頜內動脈結紮仍有鼻衄者,因頜內動脈閉塞後可有來自頸內動脈的血液經吻合支向鼻的頸外動脈分支供血之故。
於患側內眥與鼻根中線之間做弧形切口,上達眉梢,下至內眥平面,深達骨膜。沿眶骨壁向深處剝離骨膜,於2~3cm處,可見篩前動脈鞘橫行至篩前孔,分離動脈並予結紮或雙極電凝凝結。
(4)上唇動脈結紮術 適用於較劇烈的鼻腔前下部出血,雖經填壓仍無效果,指壓患側前鼻孔出血減少,系上唇動脈末梢出血者。將1%普魯卡因1~2ml注入前鼻孔下方0.5cm處並向鼻前庭浸潤,用縫針從前鼻孔下方0.5cm處刺入,向上繞至鼻前庭底部約0.5cm深處穿出,在前鼻孔下方打結。
(5)翼齶窩注射法 本法系將一定量藥液注入由脂肪組織充填的封閉間隙——翼齶窩內,使窩內血管受壓,致鼻粘膜血流量減少,血管閉合,達到止血目的。可經齶大孔注射,齶大孔至蝶齶孔、圓孔、眶下裂、視神經孔等處的距離皆為2.6cm以上。齶大管的方向與硬齶水準面向後上方的角度為60°~80°。用長4cm的口腔科麻醉針頭,在距針尖2.5cm處彎曲60°,以防刺入過深而誤入眶內或顱內,將含有0.1%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3ml於半分鐘內注射完畢,也可將0.25%普魯卡因5~10ml經頰部皮膚直接注入翼齶窩內。
經鼻腔填塞或頜內動脈結紮術後仍有嚴重出血者,可行頜內動脈栓塞。該法系將5F導管經同側肌動脈或頸總動脈穿刺導入出血側頸外動脈,在螢光屏透視下引入頜內動脈。先行血管造影,以明確有無與頸內動脈或眼動脈的交通支。若無大的交通支,即可將1mm×3mm大小混合50%鹽水和50%造影劑的明膠海綿粒徐緩注入頜內動脈,直至在透視下見其分支不顯影為止。注入明膠海綿時的壓力要儘量輕,以免明膠海綿小塊遇到障礙發生返流,誤入頸內動脈,造成腦血管栓塞。栓塞完畢觀察15分鐘,若無出血即退出導管。
三.頸內動脈破裂致嚴重鼻衄
顱底骨折引起頸內動脈破裂出血,形成假性動脈瘤,至一定程度又再次出血,血液經蝶竇流入鼻腔。對此類鼻出血應先行前後鼻腔填塞,然後選擇以下治療:
1.假性動脈瘤孤立術 先行患側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結紮,然後行患側前顱窩開顱術,將假性動脈瘤近端的頸內動脈用Scoville夾子夾閉,必要時再結紮眼動脈,這樣可使假性動脈瘤無血液來源,完全孤立,達到止血目的。
2.蝶竇內肌肉填塞止血法 鼻外切口,經篩竇開放蝶竇。于蝶竇外上壁檢查頸內動脈壓跡,吸出竇內血塊,用自體肌肉緊緊填塞以壓迫頸內動脈裂口。必須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顱內感染。
3.可脫性氣囊栓塞術 在X線螢光屏監視下,經動脈穿刺,導入動脈導管至頸內動脈破裂處,用可脫性氣囊栓塞該處,氣囊充氣後壓迫局部達到止血目的,將氣囊置留於該部而把導管退出。該法療效確實,且可避免開顱。
至於其他一些疾病引起的鼻衄,主要應是治療原發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血液病等。對於鼻竇和鼻咽部腫瘤、炎性肉芽腫引起的鼻衄,也應治療原發病。鼻咽部血管纖瘤如發生突然性大出血,應先行氣管切開術,然後行前後鼻腔填塞,以為手術準備爭取時間。
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患者,鼻衄易長期反復發作,有時也較劇烈。較好的治療方法是剝離鼻中隔和鼻底部的粘膜並予切除,以自體游離皮片移植創面,縫合固定。也可用筋膜代替游離皮片。
四.鼻出血的全身治療
1.輸血與輸液 應根據失血量而定。若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出汗,精神萎靡,應予輸血。若因鼻填塞進食不便,或因誤咽較多鼻血而引起較重嘔吐者,應及時輸液,補充電解質。
2.止血藥物的使用 可在實施前述止血措施之後使用,但對治療鼻出血的療效不夠確切。近年Vinayak等(1993)靜脈注射glypressin治療急性鼻出血,據稱療效滿意。
3.相關疾病的病因治療。
結紮後有一定止血效果。
患者仰臥,肩部墊高,頭部向對側,沿胸鎖乳突肌前緣行浸潤麻醉。以甲狀輭骨上角為中點,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胸鎖乳突肌向後牽引,顯露頸總動脈及其頸內頸外兩個分支,然後向上剝離頸外動脈,暴露其分出的甲狀腺上動脈及其上方的舌動脈,將切口內上方的二腹肌後腹和舌下神經向上牽引。在甲狀腺上動脈和舌動脈之間用動脈瘤針穿粗絲線繞過頸外動脈並結紮之,此時顳淺動脈應停止搏動,也是判斷結紮成功與否的標誌。
頸動脈畸形可致手術困難,常見的下列四種特殊情況需要妥善處理:
①頸總動脈分支處有半數以上是在甲狀輭骨上緣平面之上。一般切口只能暴露頸總動脈而找不到頸外動脈,切勿將頸總動脈誤行結紮。遇此情況應向上延長切口,暴露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用拉鉤將腮腺向上牽引,在腮腺深處尋找頸外動脈並結紮之。在剝離和牽引腮腺時注意勿損傷面神經。
②甲狀腺上動脈有時由頸總動脈直接分出。遇此情況須向上剝離,尋找頸總動脈的分歧處,鑒別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有舌動脈分出者為頸外動脈,無分支者為頸內動脈,這樣可避免誤將甲狀腺上動脈以上的頸總動脈當作頸外動脈,而錯紮了頸總動脈。
③頸外動脈有時位於頸內動脈的後方。遇此情況不應單憑走行位置判斷孰為頸外孰為頸內,而應嚴格按照有無分支來判斷。只有分清甲狀腺上動脈和舌動脈之後方可結紮,以免誤紮頸內動脈。
④甲狀腺上動脈有時缺如,有時與舌動脈合併為一支。遇此情況只要判定頸總動脈分歧處,即可結紮頸外動脈,而無誤紮頸內動脈之虞。
在分離頸總動脈分支處時,應於動脈鞘內滴入1%奴佛卡因以防頸動脈竇反射。
頸總動脈結紮僅適用於外傷性頸內動脈瘤所致的鼻衄。手術時應避免損傷迷走神經。但頸總動脈結紮畢竟會使腦組織的供血量降低,為安全計,最好在結紮前作一適應性試驗,即用手指壓迫頸總動脈10分鐘,觀察患者有無腦電圖變化及腦神經陽性體征,此法稱為Matas試驗,若無不良反應即可結紮。
臨床上發現,頸外動脈結紮後側支迴圈建立迅速,止血效果有時並不鞏固,故近來多主張結紮遠端血管。
(2)頜內動脈結紮術 由於鼻內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頜內動脈,故結紮後應最為有效。可採取上頜竇進路或口腔內進路。
①上頜竇進路 首由Seiffert(1928)報導,後由Chandler等推廣應用。該進路即常規上頜竇根治術進路,但唇齦切口宜稍長,前壁窗口宜稍大。進入竇腔鑿去竇後壁時應儘量向內側擴大。切開後壁骨膜進入翼齶窩後,用血管鉗剝離脂肪組織,見到一條橫行的靜脈後,於其深處4~5mm即可找到頜內動脈,然後在下列三處放置血管夾夾頜內動脈遠側端、齶降動脈遠側端和起始端近頜內動脈主幹處。
②經口腔內進路 在上頜骨嚴重損傷或腫瘤充滿上頜竇、急性上頜竇炎以及上頜竇氣化不良時,可選經口腔進路。該法首由Maceri(1984)介紹,在上列2、3磨牙處切開口腔粘膜,越過頰齦溝達下頜支,適當分離取出頰部脂肪墊,稍擴大切口並伸入手指鈍性分離確定下頜支及顳肌附著點。分離顳肌但要保留其下端附著點,于下頜支(側面)與該肌內側之間即可觸摸到頜內動脈,確定血管後在其遠端及近端分別置兩個和1個血管夾。術畢還納脂肪墊,縫合切口。此法主要是切開頰脂肪墊,於頜內動脈入翼齶窩發出分支之前的上頜骨後方結紮。不過頜內動脈在口內粘膜下的深度不一,淺者12mm,深者可達40mm。
(3)篩前動脈結紮術 適用於鼻腔上部及篩竇外傷性鼻衄,或雖經頜內動脈結紮仍有鼻衄者,因頜內動脈閉塞後可有來自頸內動脈的血液經吻合支向鼻的頸外動脈分支供血之故。
於患側內眥與鼻根中線之間做弧形切口,上達眉梢,下至內眥平面,深達骨膜。沿眶骨壁向深處剝離骨膜,於2~3cm處,可見篩前動脈鞘橫行至篩前孔,分離動脈並予結紮或雙極電凝凝結。
(4)上唇動脈結紮術 適用於較劇烈的鼻腔前下部出血,雖經填壓仍無效果,指壓患側前鼻孔出血減少,系上唇動脈末梢出血者。將1%普魯卡因1~2ml注入前鼻孔下方0.5cm處並向鼻前庭浸潤,用縫針從前鼻孔下方0.5cm處刺入,向上繞至鼻前庭底部約0.5cm深處穿出,在前鼻孔下方打結。
(5)翼齶窩注射法 本法系將一定量藥液注入由脂肪組織充填的封閉間隙——翼齶窩內,使窩內血管受壓,致鼻粘膜血流量減少,血管閉合,達到止血目的。可經齶大孔注射,齶大孔至蝶齶孔、圓孔、眶下裂、視神經孔等處的距離皆為2.6cm以上。齶大管的方向與硬齶水準面向後上方的角度為60°~80°。用長4cm的口腔科麻醉針頭,在距針尖2.5cm處彎曲60°,以防刺入過深而誤入眶內或顱內,將含有0.1%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3ml於半分鐘內注射完畢,也可將0.25%普魯卡因5~10ml經頰部皮膚直接注入翼齶窩內。
經鼻腔填塞或頜內動脈結紮術後仍有嚴重出血者,可行頜內動脈栓塞。該法系將5F導管經同側肌動脈或頸總動脈穿刺導入出血側頸外動脈,在螢光屏透視下引入頜內動脈。先行血管造影,以明確有無與頸內動脈或眼動脈的交通支。若無大的交通支,即可將1mm×3mm大小混合50%鹽水和50%造影劑的明膠海綿粒徐緩注入頜內動脈,直至在透視下見其分支不顯影為止。注入明膠海綿時的壓力要儘量輕,以免明膠海綿小塊遇到障礙發生返流,誤入頸內動脈,造成腦血管栓塞。栓塞完畢觀察15分鐘,若無出血即退出導管。
三.頸內動脈破裂致嚴重鼻衄
顱底骨折引起頸內動脈破裂出血,形成假性動脈瘤,至一定程度又再次出血,血液經蝶竇流入鼻腔。對此類鼻出血應先行前後鼻腔填塞,然後選擇以下治療:
1.假性動脈瘤孤立術 先行患側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結紮,然後行患側前顱窩開顱術,將假性動脈瘤近端的頸內動脈用Scoville夾子夾閉,必要時再結紮眼動脈,這樣可使假性動脈瘤無血液來源,完全孤立,達到止血目的。
2.蝶竇內肌肉填塞止血法 鼻外切口,經篩竇開放蝶竇。于蝶竇外上壁檢查頸內動脈壓跡,吸出竇內血塊,用自體肌肉緊緊填塞以壓迫頸內動脈裂口。必須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顱內感染。
3.可脫性氣囊栓塞術 在X線螢光屏監視下,經動脈穿刺,導入動脈導管至頸內動脈破裂處,用可脫性氣囊栓塞該處,氣囊充氣後壓迫局部達到止血目的,將氣囊置留於該部而把導管退出。該法療效確實,且可避免開顱。
至於其他一些疾病引起的鼻衄,主要應是治療原發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血液病等。對於鼻竇和鼻咽部腫瘤、炎性肉芽腫引起的鼻衄,也應治療原發病。鼻咽部血管纖瘤如發生突然性大出血,應先行氣管切開術,然後行前後鼻腔填塞,以為手術準備爭取時間。
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患者,鼻衄易長期反復發作,有時也較劇烈。較好的治療方法是剝離鼻中隔和鼻底部的粘膜並予切除,以自體游離皮片移植創面,縫合固定。也可用筋膜代替游離皮片。
四.鼻出血的全身治療
1.輸血與輸液 應根據失血量而定。若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出汗,精神萎靡,應予輸血。若因鼻填塞進食不便,或因誤咽較多鼻血而引起較重嘔吐者,應及時輸液,補充電解質。
2.止血藥物的使用 可在實施前述止血措施之後使用,但對治療鼻出血的療效不夠確切。近年Vinayak等(1993)靜脈注射glypressin治療急性鼻出血,據稱療效滿意。
3.相關疾病的病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