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一般印象裡, 新生的嬰兒是不容易患肛瘺這種多見於中年人的疾病, 到那時嬰幼兒肛裂也並不是什麼很稀罕的事情, 那麼嬰幼兒為什麼會導致肛瘺呢?關於嬰幼兒患肛瘺的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小兒骶骨曲尚未形成, 兩側坐骨結節距離較近, 加上肛門內括約肌緊張度較弱, 因此糞便容易直接壓迫肛管齒線處, 肛竇粘膜易損傷、擦破, 導致細菌入侵。
②小兒常因尿布皮炎, 刺激肛周皮膚, 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 形成肛周皮下膿腫與肛竇相通而形成肛瘺。
③新生兒,
④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全, 如新生兒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 因此容易發生肛周感染, 形成肛瘺。
據國內外統計, 嬰幼兒肛瘺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占小兒肛瘺的2/3;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 其中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 男性多於女性, 男性占80%—90%, 嬰幼兒肛瘺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 瘺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 複雜而瘺深的較少, 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 待成人後可再發。
根據肛門炎症、膿腫、瘺道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原則:
①當肛門周圍尚未形成膿腫, 僅見皮下有炎症反應時;可採用保守治療,
②如膿腫已形成, 可切開排膿, 預防反復感染, 由於距肛竇較近, 可一次切至肛竇, 可避免日後成肛瘺。
③多數小兒肛瘺, 可隨發育生長自己癒合, 所以一般不主張及時做根治手術, 一旦肛瘺已形成, 可等孩子稍大些, 到5—10歲時再手術, 可行瘺道切開術或掛線治療。 如在肛門兩側同時存在兩個瘺道者, 應分次行瘺道切開術, 若採用掛線方法, 可用膠線一次收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