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感?它作為一個重要概念, 在眾多的心理學理論觀點之中, 相關描述也因理論學派的觀點不同而有所不同。 安全感需求是我們生存的必須, 也是我們內心的缺失亟待填補。

心理學家假定:當個體所接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 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 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 由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信號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以及“超我的焦慮”。 後來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 總結出神經症症狀的形成過程, 他們認為:由於現實衝突的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

進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中, 以期得到某種安慰、平衡。 換句話說, 在心理學家的分析理論中, 衝突、焦慮、防禦機制等都是由個人幼年及成年階段某種欲望的控制與滿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心理學者表示, 在個體發展的早期, 發展的重點是要個體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嬰兒初生, 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 尤其是母親, 如能夠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 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 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 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 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基本信任的獲得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成就, 是嬰兒自我統一性的基礎。

從眾多心理學家的理論可以看出: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 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 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 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 並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 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