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發現, 70%以上的職場人害怕在公眾面前發言。 而患有“演講恐懼症”的人群並非都是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 不少還是在職場上歷練多年的資深人士。 是什麼讓職場人對當眾表達如此恐懼?
人們對評價過度焦慮
首要原因是當事人過度的評價焦慮。 評價焦慮, 就是我們面對別人可能給予我們評價的情景, 會特別慌張, 因為我們擔心別人給出的評價不如自己的預期。
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別人的低評價呢?評價焦慮背後的心態有兩種, 一種是當事人本來對自己很多方面有自卑感。 比如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太胖或者音色不夠悅耳,
評價焦慮背後的第二種機制, 是過於完美主義的傾向。 有完美傾向的人對自己要求苛刻, 這種心態的潛臺詞是:“一定要所有人都欣賞我, 給我滿分, 我的演講才算好的表現。 ”尤其是我們國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習慣了被打分數, 而打分的規則是“99分不夠好, 要100分才行。 ”所以你會發現, 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人, 評價焦慮就會特別嚴重。
有些演講者的恐懼感並非開始就有, 而可能源於過去不愉快的演講經驗, 比如當眾發言後被當眾嘲笑。 想像一下, 如果你在開會時發表意見, 結果卻被老總當眾斥責:“這什麼爛意見,
除了被評價的焦慮, 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演講者的臨場恐懼感:
一是聽眾的地位。 如果我們的聽眾身份位高權重, 比如老總、領導、面試官, 我們講話時就會非常緊張。 即使像我這種成天在演講的人, 如果要在國家元首面前發言, 也必然會誠惶誠恐, 小心翼翼。 而如果換成去幼稚園給孩子們講故事, 就沒什麼可怕的, 焦慮程度就會大幅降低。
二是聽眾的人數。 對著2000個人和對著20人講話, 產生的“焦慮等級”顯然不可相提並論。 因為一旦出錯或表現不佳, 就一下子被“那麼多人”同時知道,
第三個因素是和聽眾的熟悉度。 如果與聽眾相熟, 那麼在他們面前說話就會自在得多。 這背後的心理潛臺詞是:“聽眾瞭解我, 我也瞭解他們, 他們對我的評價不會只是以這一次演講為基礎。 即使我今天出了個大醜, 比如‘噗通’一聲摔成狗啃泥, 台下的觀眾早就知道我其實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所以他們就不會拿摔跤這事兒來評價我。 ”反之, 如果台下都是陌生人, 演講者就會更注意自己當場的表現。
第四, 聽眾的觀點。 如果你知道台下的大多數聽眾和你有一致的觀點, 你講起來就會信心十足。 而如果台下人的意見完全和你相左, 你被懷疑和挑戰的眼神包圍, 誰都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第五, 講稿準備的充分度。 如果演講者自覺準備不夠充分, 那麼“搞砸”的心理預期會影響他的臨場發揮。
第六是環境因素。 常常有演講者掐著點到甚至遲到, 匆匆忙忙地沖進會場, 喘著粗氣開始演講。 這時候他的身體還處在趕時間的緊張狀態中, 這種焦慮沒有緩衝, 就很容易轉移到演講階段, 演講者誤以為自己是因為演講而緊張, 結果越講越糟。
${FDPageBreak}
我經常在企業界做演講和管理培訓, 也培訓企業講師, 因此發現個有趣的事, 即使經常要應付一些年會之類的大場合, 不少企業高管還是一到臺上就冒冷汗, 而這些人在台下是很自信很有魅力的領導。 這也是為何Public Speaking的訓練課非常受歡迎之故。
我花過許多時間來研究如何做高品質的演講,
第一, 調整自己不合理的期望。
想所有人都給你打滿分?別逗了!坐在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人, 如果用台思想X光機一照, 你會發現, 他們腦筋裡各有各的盤算, 有的人在想工作, 有的人在想早上跟老婆的爭吵, 有的人在想《星球大戰》……呵呵!所以, 演講的你也許全神貫注, 聽講的人可未必, 你怎麼可能指望每個人都給你打滿分呢?
其實, 只要大部分的聽眾能理解你在講什麼, 並多少從中獲益, 就算是非常成功的演講了。
第二, 化被動為主動。
有演講焦慮的人, 多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 腦袋裡老想著:“聽眾會怎麼看我?”結果越是這麼想, 就越慌張。
其實, 與其在臺上想著別人的眼光, 不如倒過來,關心一下臺下的聽眾。如果你對聽眾非常好奇,想瞭解他們是什麼樣人,一旦焦點轉移,你就會覺得自在許多。
比如我自己的演講風格,是喜歡走到大家當中,滿場跑,和聽眾“零距離”接觸,任何時候都可能跑到任何一個聽眾的面前說話。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起聽眾持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需有著“豁出去”的心態:萬一臉上的妝花了被看到,或是衣服不整齊了被瞧見,我都不在乎。
有一次,我演講完發現唇膏被手不小心抹出唇外了。下來一看,自己對著鏡子狂笑,哈哈~!剛才近距離看我的聽眾,應該都看到了。但無所謂,孰能無過?不完美的妝容可以被接受,但只要聽眾感受到我的誠意就行。我是來演講的,如果因為這次的近身接觸,讓我對你更瞭解,並更清楚傳達我的想法,我目的就達到啦!至於你是否把我評為和章子怡一樣美,給我的著裝品味打幾分,對我來講,這都不是關鍵,呵呵!
如果你在上臺能和我一樣豁出去,就不會很焦慮啦, 請試試看!
第三,練習,練習,再練習。
不斷練習是成功演講的硬道理。上臺之前,要熟練講稿的內容。我的建議是,把演講大綱寫下來,先對著鏡子練習,然後再對著活人,呵呵,比如親朋好友練習。請記得一定是大聲講出來,而不只是在大腦中過一遍。因為只有大聲練習,你才能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好掌控。
第四,想辦法提前熟悉場地設備。
音響設備罷工的狀況會影響演講者的心態,所以,請一定提前十五分鐘到現場,試話筒、瞭解一下場地佈局。這樣,開場後,你就會感覺是在自己地盤上演講,會自信很多。
第五,利用“意像”法。
有演講恐懼的人,會把聽眾想像成嚴酷的考官,好像每個人都拿著放大鏡在挑自己的毛病。而事實上,我從事演講十幾年,去過570多家企業,面對的聽眾規模從20人到8千人,還從沒見過有聽眾當眾站起來,讓講師很難堪的,呵呵。聽眾中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一般不會當眾挑戰講師,所以請別有那麼大的壓力。
大可以把聽眾都想像成大西瓜,安靜地坐在那裡,觀看你的表演。你自己都會覺得滑稽有意思,就自然地放鬆了。這一招對有強烈演講恐懼的人,效果很不錯。
第六,準備提示卡。
把大綱寫在提示卡上,拿在手裡,忘詞了,可以掃兩眼,有備無患,心裡就不慌啦。當然,這個動作可不是讓你端著卡片念詞,因為你在臺上會很緊張,而字很小,根本看不清楚。我曾經見過很多次,念詞的演講者念串列,反而貽笑大方了。
第七,上臺前做一些肢體放鬆。
如果上臺前心裡開始打鼓,那麼不妨提前五分鐘,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做深呼吸,讓身體放鬆,頭腦也會跟著清明起來。
第八,預演“大腦舞臺劇”。
馬上要上臺了,坐下來,在大腦裡把大綱過一遍。同時可在大腦裡先上演一遍成功演講的戲碼:看到自己上臺如何意氣奮發,侃侃而談,把演講順利完成。這是一種正面的心理暗示。我把它稱為“大腦舞臺劇”,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先過了一次,當上臺之後,你會覺得正在經歷的情景你早就熟悉,焦慮感因此大大下降。
第九,準備救場臺詞。
萬一到一半出狀況,忘詞了,怎麼辦?“嗯嗯嗯”地卡帶般愣在那兒可不是上策,當聽眾發現你忘詞的時候,你的評價焦慮和演講恐懼就會自動升起來。
別慌,你可以事先準備一套隨時可用的幽默救場詞,比如:
“哎呀,我就說我有中年癡呆吧,怎麼一下想不起來自己要說什麼了呢?”
一方面展現自己的幽默感,讓大家發笑,一方面也給自己多爭取一點時間,看看提示卡片,幫大 不如倒過來,關心一下臺下的聽眾。如果你對聽眾非常好奇,想瞭解他們是什麼樣人,一旦焦點轉移,你就會覺得自在許多。
比如我自己的演講風格,是喜歡走到大家當中,滿場跑,和聽眾“零距離”接觸,任何時候都可能跑到任何一個聽眾的面前說話。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起聽眾持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需有著“豁出去”的心態:萬一臉上的妝花了被看到,或是衣服不整齊了被瞧見,我都不在乎。
有一次,我演講完發現唇膏被手不小心抹出唇外了。下來一看,自己對著鏡子狂笑,哈哈~!剛才近距離看我的聽眾,應該都看到了。但無所謂,孰能無過?不完美的妝容可以被接受,但只要聽眾感受到我的誠意就行。我是來演講的,如果因為這次的近身接觸,讓我對你更瞭解,並更清楚傳達我的想法,我目的就達到啦!至於你是否把我評為和章子怡一樣美,給我的著裝品味打幾分,對我來講,這都不是關鍵,呵呵!
如果你在上臺能和我一樣豁出去,就不會很焦慮啦, 請試試看!
第三,練習,練習,再練習。
不斷練習是成功演講的硬道理。上臺之前,要熟練講稿的內容。我的建議是,把演講大綱寫下來,先對著鏡子練習,然後再對著活人,呵呵,比如親朋好友練習。請記得一定是大聲講出來,而不只是在大腦中過一遍。因為只有大聲練習,你才能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好掌控。
第四,想辦法提前熟悉場地設備。
音響設備罷工的狀況會影響演講者的心態,所以,請一定提前十五分鐘到現場,試話筒、瞭解一下場地佈局。這樣,開場後,你就會感覺是在自己地盤上演講,會自信很多。
第五,利用“意像”法。
有演講恐懼的人,會把聽眾想像成嚴酷的考官,好像每個人都拿著放大鏡在挑自己的毛病。而事實上,我從事演講十幾年,去過570多家企業,面對的聽眾規模從20人到8千人,還從沒見過有聽眾當眾站起來,讓講師很難堪的,呵呵。聽眾中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一般不會當眾挑戰講師,所以請別有那麼大的壓力。
大可以把聽眾都想像成大西瓜,安靜地坐在那裡,觀看你的表演。你自己都會覺得滑稽有意思,就自然地放鬆了。這一招對有強烈演講恐懼的人,效果很不錯。
第六,準備提示卡。
把大綱寫在提示卡上,拿在手裡,忘詞了,可以掃兩眼,有備無患,心裡就不慌啦。當然,這個動作可不是讓你端著卡片念詞,因為你在臺上會很緊張,而字很小,根本看不清楚。我曾經見過很多次,念詞的演講者念串列,反而貽笑大方了。
第七,上臺前做一些肢體放鬆。
如果上臺前心裡開始打鼓,那麼不妨提前五分鐘,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做深呼吸,讓身體放鬆,頭腦也會跟著清明起來。
第八,預演“大腦舞臺劇”。
馬上要上臺了,坐下來,在大腦裡把大綱過一遍。同時可在大腦裡先上演一遍成功演講的戲碼:看到自己上臺如何意氣奮發,侃侃而談,把演講順利完成。這是一種正面的心理暗示。我把它稱為“大腦舞臺劇”,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先過了一次,當上臺之後,你會覺得正在經歷的情景你早就熟悉,焦慮感因此大大下降。
第九,準備救場臺詞。
萬一到一半出狀況,忘詞了,怎麼辦?“嗯嗯嗯”地卡帶般愣在那兒可不是上策,當聽眾發現你忘詞的時候,你的評價焦慮和演講恐懼就會自動升起來。
別慌,你可以事先準備一套隨時可用的幽默救場詞,比如:
“哎呀,我就說我有中年癡呆吧,怎麼一下想不起來自己要說什麼了呢?”
一方面展現自己的幽默感,讓大家發笑,一方面也給自己多爭取一點時間,看看提示卡片,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