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肺炎的中西治療方法

小兒肺炎

肺炎是小兒的常見疾病,

小兒肺炎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 根據病因, 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黴菌性肺炎、吸人性肺炎、過敏性肺炎和墮積性肺炎等;按病變部位可分為大葉性(局灶性)肺炎、小葉性肺炎;按病程可分為急性肺炎(病程《1個月), 遷延性肺炎(病程1—3個月)和慢性肺炎(病程》3個月)。 年長兒表現為大葉性肺炎, 而嬰幼兒則表現為支氣管肺炎(播散性肺炎), 病毒感染者常為間質性肺炎, 體弱及佝僂病患兒的肺炎一般為間質性肺炎, 病程多遷延。

[臨床表現]

1.嬰幼兒肺炎:一般為支氣管肺炎。

表現為:起病急, 發熱(體溫30-39℃), 咳嗽, 氣急, 煩躁不安, 面色蒼白, 食欲減退, 有時可有嘔吐、腹瀉等。 早期體征可不明顯, 嬰幼兒可表現為拒奶、吐沫, 而無咳嗽。

2.年長兒肺炎:以大葉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為常見。

(1)大葉性肺炎:起病急, 高熱(T39-40℃), 寒戰, 煩躁, 請妄, 早期氣促, 胸痛, 咳嗽不多, 約3-4天后, 出現咯鐵銹色痰。

(2)支原體肺炎:起病急或緩, 體溫可高可低, 咳嗽漸重, 呈刺激性頻咳, 咯出黏痰, 乏力, 頭痛或胸痛。

[診斷]

1.支氣管肺炎

(1)起病多急驟, 有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狀, 小嬰兒常伴拒奶、嘔吐、腹瀉等。

(2)重症病兒呼吸急促, 呼吸頻率增快超過40次/分;可出現點頭呼吸、三凹征, 口周、指甲青紫。 兩肺可聞及中、細濕羅音。 若有病灶融合擴大, 可聞及管狀呼吸音,

叩診可呈濁音。

(3)合併心衰時患兒臉色蒼白或紫紺, 煩躁不安, 呼吸困難加重, 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 有浮腫、心音低鈍、心串突然增快, 超過160—180次/分(除外體溫因素)或出現奔馬律及肝臟短時間內迅速增大。

(4)細菌感染引起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病毒感染引起者降低或正常。

(5)肺部x線攝片或透視見肺紋理增粗, 有點狀、斑片狀陰影, 或大片融合病灶。

2.大葉性肺炎

(1)急性發病, 發熱、咳嗽、胸痛, 肺局部叩診濁音, 呼吸音減弱, 或胸部呼吸運動一側減弱, 語顫增強。

(1)胸部x線攝片或透視有節段或大片陰影。

(3)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3.支原體肺炎

(1)起病急或緩, 體溫可高可低, 刺激性頻咳, 呼吸困難和肺部體征不明顯,

偶見呼吸音減低, 局部少許幹濕羅音。

(2)x線檢查:常在肺門附近有毛玻璃樣片狀陰影, 自肺門蔓延至肺野或呈斑點狀陰影。

(3)血清冷凝集反應(》1:32)呈陽性, 雙份血清第二次滴度較第一次增高4倍以上更有助於臨床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用於細菌性肺炎。 首選青黴素5—10萬u/kg/日, 分2次肌注, 至熱退3天。 若效果不佳或過敏者, 可用林可黴素30—50mg/kg/日, 分2次靜滴。 頭孢噻肟(凱福隆)50-100g/kg/日, 分2次靜滴。 輕者可口服抗生素如羥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50—lOOmg/kg/日。 弗萊莫星(羥氨苄青黴素)Z5~50mg/kg/日, 分2—3次。 紅黴素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 可予30~50mg/kg/日, 分3-4次口服, 或20-30mg/kg/日靜滴。 濃度0.5-lmg/ml。

(2)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病毒唑)10-20mg/kg/日, 分3次口服, 或10-lSmg/kg/日, 分2次靜滴, 無環鳥苷15--20mg/kg/日, 分2-3次靜滴。

(3)對症處理

①吸氧:有紫紺者予吸氧。

②鎮咳:非那根0.5-1mg/L礦次, 口服或肌注。

③化痰:—糜蛋白酶霧化吸人。

④退熱:參見“感冒”節。

(4)併發心力衰竭的處理。

①吸氧。

②吸痰。

③鎮靜:非那根肌注或嗎啡o.1—0.2mg/kg/次, 皮下注射。

④強心:地高辛飽和量:《2歲, 0.04~0.06/mg/kg;>2歲0.03~ 0.04/mg/kg;新生兒0.03~O.04/mg/kg口服, 靜注為口服量的3/4。 西地蘭飽和量;

2.中醫藥治療

(1)常症

①風寒閉肺:發熱無汗, 嗆咳氣急, 痰白而稀或多泡沫, 口不渴, 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或淡紅, 脈浮緊, 指紋青紅在風關。

治法:辛溫宜肺, 化痰止咳。

方藥: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蔥白10克、淡豆豉10克、荊芥6克、半夏6克、萊菔於10克。

中成藥:小青龍沖劑1/2-1袋, 每 日2次。

②風熱襲肺;發熱, 有汗, 口渴, 咳嗽痰黏或黃, 氣促鼻煽, 面赤唇紅, 咽紅, 指紋青紫多在氣關, 脈浮滑。

治法;辛涼解表, 宜肺化痰

方藥:麻黃3克、杏仁1O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黃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每次]/2—1支, 每日2次;止咳橘紅口服液, 每次1/2-1支, 每日2次。

③痰熱阻肺:壯熱, 咳嗽而喘, 呼吸困難, 氣急鼻煽, 口唇紫紺, 面紅口渴, 喉間痰鳴, 聲如拽鋸, 胸悶脹滿, 泛吐痰涎, 舌紅苔黃, 脈弦滑, 指紋紫至氣關。

治法:清熱宣肺, 滌痰乎喘。

方藥:麻黃3克, 射干6克, 葶藶子、杏仁、地龍、鉤藤、黃芩、竹茹各10克, 生石膏(先下)25克。

中成藥:竹瀝水, 每次5~lOml, 每日3次。

④陰虛肺熱:潮熱盜汗, 顴紅唇赤, 乾咳無痰或痰黏難吐, 舌質嫩紅、舌苔光剝少津, 脈細數, 指紋沉紫。

治法:養陰清熱, 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生扁豆、炙杷葉、川貝母、百合各10克、天花粉15克, 甘草3克。

中成藥:養陰清肺糖漿, 每次5—lOml, 每日1次;川貝楷杷霹,每次5—1Oml,每日2次。

⑤脾氣虛:低熱起伏,面色白光白,動測汗出,咳嗽無力,微微氣喘,喉中痰鳴,神倦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法:益氣健脾,調和營衛。

方藥:太於參、生黃芪、茯苓、白術、五味子、麥冬各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陳皮、甘草、半夏各6克。

中成藥:玉屏風散,每次1袋,每日2次。

(2)變症

①心陽虛衰;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煩不安,右下出現痞塊,舌質紫舌苔溥白,脈象虛數或結代。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人參10克、附子10克、乾薑3克、炙甘草6克、龍骨(先煎)20克、牡蠣(先煎)加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 ②邪陷厥陰: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四肢抽搐,口噤項強,兩目上視,舌質紅絳,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

治法: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方藥:羚羊角粉(沖服)1.5克、白芍10克、鉤藤10克、生地10克、黃芩10克、菖薄lO克、遠志10克、天竺黃10克。

中成藥:紫雪散,牛黃清心丸。

[預防與調養]

1.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居室空氣流通,冬春季節少到公共場所。

2.多曬太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及時增減衣服。

3.積極治療佝僂病、小兒貧血手營養不良。

4.避免交叉感染,輕症可在家中或醫院門診治療。

5.喂水進食時應將嬰兒上身抬高,以避免嗆入氣道。

6.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

7.勤翻身,多拍身,多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8.對重症患兒應注意觀察呼吸、心率,預防各種併發症。

每日1次;川貝楷杷霹,每次5—1Oml,每日2次。

⑤脾氣虛:低熱起伏,面色白光白,動測汗出,咳嗽無力,微微氣喘,喉中痰鳴,神倦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法:益氣健脾,調和營衛。

方藥:太於參、生黃芪、茯苓、白術、五味子、麥冬各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陳皮、甘草、半夏各6克。

中成藥:玉屏風散,每次1袋,每日2次。

(2)變症

①心陽虛衰;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煩不安,右下出現痞塊,舌質紫舌苔溥白,脈象虛數或結代。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人參10克、附子10克、乾薑3克、炙甘草6克、龍骨(先煎)20克、牡蠣(先煎)加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 ②邪陷厥陰: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四肢抽搐,口噤項強,兩目上視,舌質紅絳,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

治法: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方藥:羚羊角粉(沖服)1.5克、白芍10克、鉤藤10克、生地10克、黃芩10克、菖薄lO克、遠志10克、天竺黃10克。

中成藥:紫雪散,牛黃清心丸。

[預防與調養]

1.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居室空氣流通,冬春季節少到公共場所。

2.多曬太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及時增減衣服。

3.積極治療佝僂病、小兒貧血手營養不良。

4.避免交叉感染,輕症可在家中或醫院門診治療。

5.喂水進食時應將嬰兒上身抬高,以避免嗆入氣道。

6.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

7.勤翻身,多拍身,多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8.對重症患兒應注意觀察呼吸、心率,預防各種併發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