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又稱肩周炎、五十肩, 多見於中老年人。 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多在肩前部), 常放射至頸、背、上臂或前臂、手部, 影響肩關節活動, 穿脫衣服、梳頭等日常生活動作也感到不便。 常因外傷、受寒、勞損, 或因某種疾病較長期臥位、肩部不活動等誘發。
有時急性發作, 但多數發病較慢, 病程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疼痛夜間加重, 以致影響睡眠。 檢查肩關節外表無紅腫, 關節及附近有局限或廣泛壓痛, 周圍肌肉萎縮。 血化驗及X線檢查無異常改變。
此病雖很常見, 但由於一般不威脅生命, 許多病人經歷過一段時間痛苦折磨後,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對肩周炎的病因研究已取得了長足進步, 過去模糊的肩周炎概念越來越清晰。 目前認為, 肩周炎至少包括以下幾種病:
(1)狹義肩周炎, 即粘連性關節囊炎。
(2)肩關節不穩。
(3)肩峰撞擊症。
(4)肩峰下滑囊炎。
(5)鈣化性岡上肌腱炎。
(6)肩袖損傷。
(7)盂肱關節關節炎(風濕性、類風濕性、骨關節炎等)。
(8)關節內游離體。
(9)眩二頭肌長頭腱炎等。
因此, 可以說肩周炎是個大家族, 如果將過去廣義的肩周炎比做一個果籃,
基於這種新認識, 對肩關節疼痛的病人, 如果經功能鍛煉、服藥、外貼膏藥、理療、針灸、拔火罐等治療無效者, 不應一味觀察等待, 而應進行全面、詳細的檢查, 以便明確診斷, 儘早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防止關節僵硬, 留下終身殘疾。 比如多發於中老年人的肩峰撞擊綜合征, 是因局部骨質增生, 加上外傷、炎症等原因, 肩峰下軟組織肥厚造成撞擊所致, 以前歸於肩周炎, 用一般方法治療效果不佳, 現在通過肩關節鏡, 去除增生骨贅或組織, 效果良好, 肩關節功能可以很快恢復。
臨床最新推出的肩關節鏡, 既可進行檢查, 又可以完成微創手術, 受到醫生和病人的歡迎。
需要指出的是, 無論檢查、治療技術如何進步, 預防更為重要。 中老年人應起居有常, 注意營養均衡, 加強鍛煉, 適當活動關節。 避免肩部外傷, 注意保暖。 夏天應避免電風扇或空調風對著肩部直吹。 春、秋、冬季睡覺時, 肩部不可露在被子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