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綜合征”是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 表現為肩、手疼痛和運動障礙。 中醫專家的體會是:針灸、按摩、隔物艾灸及中藥內服、薰蒸有助於消除水腫, 減輕疼痛, 促進整體的功能恢復。
專家指出,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生活壓力的增大、飲食結構的失調和體育鍛煉的減少, 在衛生條件改善的同時, 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逆勢飛揚”。 而在腦血管疾病的發展過程中, 常會出現各種併發症, 讓患者倍感苦惱——其中之一就是“肩手綜合征”。
在腦血管疾病中, 最常見的是腦卒中, 也叫腦血管意外, 是指腦血管疾病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
按“肩手綜合征”的發展規律, 醫學界現將其分為3個階段:早期為突然出現的偏癱一側手部浮腫、疼痛, 肩部也為之痛楚, 因浮腫、疼痛又使活動進一步受限;當被動活動時, 其肩、手及上肢肌肉劇烈疼痛,
“為避免‘肩手綜合征’快速步入中、晚期, 首先要預防和護理, 因為防範未然永遠是最有效的方法。 ”專家的經驗是, 患者首要的任務是學會良好的肢體擺放。 在未接受指導時, 患者的手腕幾乎都是處於屈曲位;如果有吊帶或坐位時手放在膝上, 手腕的屈曲更明顯。 而良好肢位要求在任何體位時, 都應避免關節的屈曲, 保證腕關節每天24小時都處於背伸位。
同時, 專家建議患者儘早開展運動療法,
在本病的治療上, 目前病人主要還是短期服用少量的類固醇藥物緩解和鎮痛, 無法進一步改善症狀。 作為中醫學資深專家, 專家的體會是:針灸、按摩、隔物艾灸及中藥內服、薰蒸有助於消除水腫, 減輕疼痛, 促進整體的功能恢復。
在針灸時, 他一般選取患者肩前、肩後、肩髃、臂臑、曲池、曲澤、手三裡、孔最、內關、外關、合穀、腕骨等穴位,
在按摩過程中, 專家注重對病人患肩的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肩胛周圍肌肉給予輕柔按摩, 並對痛點進行按壓刺激, 以誘發其肌肉收縮, 明顯緩解疼痛並促進了關節處的血液迴圈。
隔物艾灸是一種安全、無痛、有效的方法。 專家在臨床中將具有溫經活血、通絡止痹作用的艾餅置於患者疼痛的關節處, 以50℃的溫熱效應持續施灸, 達到了消除炎症、減輕病痛、舒利關節的效果。
從中醫學的角度看, “肩手綜合征”的病機為“本虛標實”, 在“本”為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氣虛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