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用什麼藥物來治療子宮腺肌症

用什麼藥物來治療子宮腺肌症?子宮腺肌病是指子宮內膜腺體侵入子宮肌層, 以往稱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同時存在。 子宮內膜可以兩種形式侵入子宮 肌壁層, 即彌漫型和局限型。 前者為異位內膜侵入整個子宮的肌壁內, 後者為異位元內膜僅侵入部分肌壁, 與周圍正常組織無分界。 子宮腺肌病多見於30~50歲的經產婦 。

1 子宮腺肌病

1.1 發病原因 多次妊娠、分娩、流產和宮腔操作以及慢性子宮內膜炎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激素也是誘發此病的主要原因。

1.2 症狀

1.2.1 痛經 痛經是子宮腺肌病的典型症狀, 多為繼發性, 伴進行性加劇。 月經前或經期中, 由於內膜充血、水腫及出血, 位於緻密層中的經血刺激周圍平滑肌, 使之產生痙攣性收縮, 引起腹痛。

1.2.2 月經失調 主要表現為月經量過多與經期延長。 經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子宮增大、子宮內膜面積亦相應增大。 另一方面是子宮內膜的浸潤與纖維肌束的增生, 干擾了子宮肌層的收縮止血功能。

1.3 婦科檢查 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局限性結節隆起, 質硬有壓痛。

1.4 b超檢查 子宮肌層中種植內膜引起的不規則回聲增強。

1.5 診斷 30歲以上的經產婦, 出現痛經、月經增多、經期延長, 檢查發現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局限性結節隆起, 質硬有壓痛。

月經期顯著, 應考慮子宮腺肌病。 子宮碘油造影對診斷本病有一定幫助, 如x線片上見子宮腔擴大, 碘油從宮腔的某一處或多處進入肌層形成憩室樣球形突起時, 可診斷子宮腺肌病。 核磁共振是最可靠的非創傷性診斷方法, 有條件時也可做子宮內膜病理檢查, 以明確診斷。

1.6 治療 用米非司酮治療3個月以上, 服藥期間停經、痛經症狀消失, 但停藥後痛經復發, b超及婦科檢查:病變無明顯減小。 具體用法:米非司酮 5.0~7.5mg每日或隔日1次, 服用3~6個月, 停藥1個月後繼續下一療程。 應用鎮痛藥物及調節內分泌的藥物。 外科手術:子宮切除術是主 要方法。

1.7 結果 藥物治療期間自覺症狀明顯減輕, b超及婦科檢查:改變不明顯。

1.8 預防措施 已婚婦女每年做婦檢,

積極採取避孕措施, 儘量避免人工流產、引產等。

2 討論

子宮腺肌病近年來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病, 依靠臨床表現及b超檢查, 診斷並不困難。 子宮腺肌病病灶生長緩慢, 妊娠期常發生退變, 絕經後停止發展, 故 一般預後較好。 子宮腺肌病者不易妊娠, 妊娠後亦易發生流產、早產或輸卵管妊娠。 子宮腺肌病惡性幾率很小。 子宮腺肌病患者不再有生育要求者, 以子宮全切為首選, 儘量保留卵巢。 但手術治療費用高, 而且給患者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2] 。 對經濟條件差、年輕、有生育要求或近絕經患者, 用藥物治療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近年來, 國內外不斷有藥物治療妊娠的個案報導, 給不孕的年輕患者帶來了希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