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大中醫治療原則讓你遠離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 又稱次健康狀態或第三狀態, 是介於“第一態”健康與“第二態”疾病之間的身體狀態, 又稱潛病狀態。 這種狀態人群機體雖無明確疾病, 卻呈現出活力降低、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下降等生理狀態, 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憂鬱焦慮、胸悶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無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 夏季炎熱, 暑濕較重, 加上汗泄過多, 人體內耗較大, 而且又因貪涼淋雨, 或夜臥當風, 或恣食生冷, 陽氣受傷, 氣機運轉無力, 更易發生亞健康狀態。

在治療上, 亞健康狀態由於具體的發生機制不明確,

其診斷尚缺乏特殊意義的檢查指標, 故西醫目前一般採用對症下藥的方法, 多年來治療研究一直無突破性進展。 而中醫中藥將在這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 人體的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標誌, 然而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 且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顯然要使之達到絕對的平衡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亞健康狀態”是客觀存在的, 於是, 祖國醫學有了調和陰陽、補偏救弊、促進陰陽平衡的治療原則

1、天人合一, 順應自然

《靈樞。 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 長生久視。 ”生活宜順應自然規律, 身心雙修, 藥食並調, 動靜結合。 要注意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調暢、勞逸適度,

主動調適生活起居的內容, 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 這樣才能在根本上得到改善, 從亞健康的陰影中解脫出來。

2、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中醫強調“上醫治未病”, 其對亞健康的調控正是基於這種防患於未然的考慮, 防微杜漸、提早干預、截斷扭轉, 防止亞健康向疾病發展。 科學平衡的膳食結構, 適度的體育鍛煉, 合理的生活方式, 形式多樣的治療方法, 各種手段都是中醫調控亞健康的重要內容。

3、內服外治, 扶正祛邪

針刺艾灸、熱敷薰蒸、推拿按摩等外治法均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平衡陰陽、調節氣血、促進局部迴圈、改善新陳代謝的功效, 從而起到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

另一方面, 在個體化治療原則的基礎上, 通過辨證論治, 內服湯藥, 亦可有針對性地對機體偏頗狀態進行調整, 以期達到整體上的和諧統一。

根據亞健康患者的病理特點可出現心理失衡、情緒低沉、精神不振、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日困倦、注意力不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和焦慮等症狀辨證論治, 其發病多與心、肝、脾和腎關係密切。 臨床可分為養心安神、脾虛濕盛、腎精不足和肝失疏泄等型。 分別以養心安神、健脾利濕、滋補腎精和疏肝理氣為治則, 以酸棗仁湯、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等為主方, 並隨證加減。 其中, 臨床上以腎精不足患者最為常見, 主要與思慮過度耗傷陰血, 心煩不寐耗傷腎精有關。 中醫認為,

腎藏“先天之精”, 為臟腑陰陽之本, 生命之源, 故稱為“先天之本”。 腎主骨生髓, 髓海充盈則人體精力旺盛。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滋陰補腎, 填精生髓, 為君藥;山藥補脾益氣而固精, 山茱萸滋養肝腎, 並能澀精, 二者共為臣藥。 三味藥相配, 共同發揮補益肝、脾、腎的作用, 且以補腎陰為主。 澤瀉利水利濕泄熱, 可防止熟地黃過於滋膩, 牡丹皮清瀉肝火, 同時可以制約山茱萸的收斂作用, 茯苓淡滲脾濕, 幫助山藥健運脾胃, 共為佐藥。 方中補瀉並用, 補重於瀉, 既達到補益作用, 又防止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 適當服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有效改善人體陰虛症狀, 減輕亞健康的不適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