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 江南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 雇了一名長工為他養兔子, 並規定, 如果死一隻兔子, 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錢。 一天, 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脊骨打傷。 他怕財主知道, 便偷偷地把傷兔藏進了豆地。
事後, 他卻意外地發現傷兔並沒有死, 並且傷也好了。 為探個究竟, 長工又故意將一隻兔子打傷放入豆地, 並細心觀察, 他看見傷兔經常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 長工大悟, 原來是黃絲藤治好了兔子的傷。
於是, 他便用這種黃絲藤煎湯給有腰傷的爹喝, 爹的腰傷也好了。 後來又通過幾個病人的試用,
不久, 這位長工便辭去了養兔的活計, 當上了專治腰傷的醫生。 後來, 他把這種藥乾脆就叫“兔絲子”。 由於它是草藥, 後人又在兔字頭上面冠以草字頭, 便叫成“菟絲子”了。
“菟絲子”, 又名吐絲子、菟絲實等, 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的種子。 有“續絕傷、補不足、益健人”之功。 《名醫別錄》謂其有“養肌強陰、堅筋骨”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 菟絲子味辛甘, 性平, 入肝、腎二經。 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的功效。 可用於腰膝酸痛、陽痿、早洩、遺精、遺尿、尿頻餘瀝、耳鳴、頭眩眼花、視力減退、先兆流產、帶下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