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現場
1.病人如被機器捲入, 立即停止發動機的運轉, 扳開機器, 將病人搬運下來, 切不可用倒轉機器的方法移出傷患。
2.如果肢體有一部分組織紮在機器的齒輪與轉軸中。 不可急噪地將組織割開或撕下, 以致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判斷有無致命的合併傷 在嚴重的損傷中, 有時不僅是肢(指)體離斷, 還可合併頭、胸、腹等損傷, 應快速判斷有無呼吸道阻塞、心肺功能、血壓等, 並進行相應的急救。
止血固定
1.止血 指壓法
①上肢止血:上肢止血時在鎖骨上離凹陷處向下向後模到博動的鎖骨下動脈, 用拇指按壓。
②下肢出血:下肢出血時在腹股溝韌帶中點股動脈走行出, 用拇指或手掌垂直壓迫。 足部出血, 壓迫踝關節外下側的脛後動脈和足背的脛前動脈。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的紗布或敷料、棉墊等填塞在傷口內, 再用繃帶緊緊包紮, 也能起到止血作用。 此法的缺點是止血不夠徹底, 且增加感染的機會。 加壓包紮止血法 用無菌紗布、 敷料或乾淨毛巾、布料等折成比傷口略大的墊子, 蓋住傷口, 再用繃帶、三角巾等適當加壓包紮, 以壓迫止血。 此發多用於靜脈出血止血。 加墊屈肢止血法 前臂出血時, 在肘窩部加一棉墊, 屈肘;上臂出血時,
止血帶止血法 用止血帶止血法雖然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後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壞死、急性腎功能不全等併發症, 因此要慎重使用。 主要用於經其他方法而不能控制的出血。
①止血帶的選擇:氣囊止血帶最佳, 其壓迫面積大, 對組織損傷小, 可以調節控制壓力, 定時放鬆也較方便。 其次為橡皮管、帶, 它具有彈性好, 易勒閉血管, 對肢體組織損傷小等特點。 其他還可以用較寬的布帶、繃帶、皮帶做止血帶。 忌用鐵絲、電線、繩索等代用。
②縛紮前的準備:先將受傷肢體抬高, 使血液回流, 然後在縛紮止血帶處的肢體外加1~2層布墊或衣服保護皮膚。 不要將止血帶直接縛紮在皮膚上, 也不要紮在棉衣棉褲外面, 襯墊太厚使止血帶達不到止血目的。
③縛紮部位:止血帶儘量靠近出血的傷口, 以減少組織缺血的範圍。 上臂避免紮於中下1/3處, 以免損傷橈神經。 大腿宜紮在上2/3處。 前臂和小腿因是雙骨骼部位血管在兩骨骼間走行, 止血帶起不到勒閉血管的作用, 故不宜紮在前臂和小腿。 如一部位已縛紮1~2h後, 應換在稍高2~3cm處縛紮。
④注意事項:
a、鬆緊適度 適當勒緊, 以出血停止為度。
b、縛紮時間 紮止血帶的時間越短越好, 一般不超過1h,如必須延長, 應每隔1h放鬆1次。 放鬆時間以恢復局部血流,
c、縛紮標記 凡是縛紮止血帶的傷患必須掛上有色的標記, 並加強交接班, 如縛紮時間、部位等, 防止因缺血時間長而發生嚴重併發症。
2.固定 固定方法
對尚未完全斷離的肢體, 傷口包紮後應用夾板妥善固定, 以免在搬運時增加病人的疼痛, 引起再度損傷。 夾板的形式不一, 可就地取材, 只要達到制動的目的即可。 下肢有骨折時一般用直木板, 上肢有骨折時可用直角夾板, 維持肘關節屈曲於90°。
固定時注意事項:
①應先進行有效止血和傷口包紮後再行固定。 對戳出傷口的骨端不可送回
②盡可能就地固定而不移動傷肢, 以免增加傷患痛苦。
③固定器材不能直接於皮膚接觸, 應用柔軟的襯墊墊好,
④固定時注意捆紮鬆緊要適度, 松則起不到固定作用, 緊則影響血液迴圈。
迅速轉移
用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將病人轉移到有條件的醫院治療。 轉移前後注意與有關醫療單位聯繫, 以便他們做好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