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藥治療雷諾氏症

中醫認為氣虛血瘀、陽虛寒盛為發病的主要因素, 而情志刺激和寒邪乘襲為發病的重要條件。 因為氣為血之帥, 氣行則血行, 氣虛血行不暢而發生淤滯, 正如清代王清任曰 “元氣既虛, 必不能達於血管, 血管無氣, 必停留而瘀。 ”瘀血脈絡則發本病;素體陽虛, 寒自內生, 寒盛則血凝澀, 血流不暢而發病;情志刺激導致人體肝氣鬱結, 陰陽失調, 氣血不和, 經脈阻塞, 臟腑功能紊亂, 其中以鬱怒為最, 郁怒為陰邪,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寒邪外淫經絡, 令血凝澀而不流, 內外合邪, 則脈絡氣血瘀阻而發病。

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 氣虛、陽虛為本, 氣滯、血瘀為標。

雷諾病的辨證論治:

1.脾腎陽虛

(1)治法:益氣溫經, 和營通絡。

(2)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東加減。

(3)組成:黃芪30g, 桂枝10g, 白芍12g, 丹參30g, 細辛3g, 炙甘草5g, 生薑3片。

(4)備選方:右歸丸, 適用于偏腎陽不足者, 見遇寒則四肢冷甚, 指趾皮膚顏色蒼白或青紫, 肢體麻木疼痛, 腰膝酸軟發涼, 畏寒怕冷.舌質淡, 苔白, 脈沉細弱。 制附子6g, 桂枝6g, 淫羊藿10g, 菟絲子10g, 山茱萸15g, 鹿角膠6g, 枸杞子15g。

(5)加減:若肌膚甲錯者, 加紅花10g、地鱉蟲10g;皮膚潰瘍者, 加蒲公英10g;脾虛泄者加雲苓15g、白術15g健脾止瀉;寒邪重者, 加乾薑3g、小茴香6g以溫經散寒;氣機阻滯, 加木香6g、陳皮l0g理氣。

(6)臨證事宜:本證雖以陽氣虧虛為主, 相當於疾病的早期, 陽虛則鼓動無力, 易致氣機阻滯,

血行遲緩, 而使脈絡閉阻, 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故在溫經同時可酌加調理氣血之劑。

2.陽虛寒凝

(1)治法:溫陽散寒, 活血通絡。

(2)方劑:當歸四逆東加減。

(3)組成:當歸15g, 白芍15g, 桂枝10g, 細辛3g, 通草5g, 吳茱萸5g, 甘草5g。

(4)備選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 指尖有如白蠟, 繼則青紫, 伴頭暈目眩, 形寒怕冷, 月經後期, 量少, 色淡, 舌淡苔白, 脈沉細者, 多見於新陳代謝低下或身體虛弱的女性, 可予溫經湯溫經散寒, 祛瘀養血。 當歸9g, 吳茱萸9g, 白芍6g, 川芎6g, 人參6g, 桂枝6g, 丹皮10g, 甘草6g。

②陽和東加減, 適用於肢端皮膚蒼白, 發涼, 伴冷痛麻木, 而無發熱, 口中不渴, 舌淡苔白, 脈沉細者。

(5)加減 若寒重拘攣疼痛者, 加川烏3g、蜈蚣10g以逐寒通絡;手指疼痛者, 加片薑黃10g、制乳沒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 加附片3g、肉桂3g以溫經通陽;疼痛明顯者,

加延胡索6g、地龍10g。

(6)臨證事宜, 本型以陽虛為本, 寒邪阻絡為標, 臨證時應注意標本兼治, 扶正而不忘祛邪, 祛邪亦不可傷正;雖以陽虛為本, 但不宜純用辛熱之品溫陽祛寒, 因此類證型多伴陰血之不足, 故應以溫經散寒為其大要, 使陽氣溫通, 去經絡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 不宜過劑。

3.氣滯血瘀

(1)治法:理氣活血, 化瘀通絡。

(2)方劑:血府逐瘀東加減。

(3)組成:桃仁12g, 紅花9g, 當歸9g, 川芎5g, 赤芍6g, 牛膝9g, 柴胡3g, 枳殼6g, 延胡索3g, 郁金6g。

(4)備選方:身痛逐瘀湯, 適用於氣血痹阻經絡所致的四肢痹痛, 肢末端青紫, 局部發涼, 疼痛明顯者, 舌質紫黯, 苔薄白, 脈弦遲或澀。

(5)加減:伴有氣虛乏力, 可加黃芪15g、黨參15g補氣通絡;病在下肢, 以足趾為患者, 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藥下行;血瘀肢痛較甚者,

加乳香l0g、沒藥10g、血竭6g、丹參10g以加強活血通絡之力。

(6)臨證事宜:本型多因情緒波動或受寒而使得脈絡瘀滯加重, 從而使病情加重, 在治療時要注意有無誘因, 若有誘因存在, 應去除誘因而緩解病情;要注重理氣藥與祛瘀藥適當配伍, 氣行則血行之故也;臨證時酌加引經藥, 以使藥效達於病所, 若痛在上肢, 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藥上行, 如痛在下肢, 則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藥下行。

4.氣虛血瘀

(1)治法:益氣活血, 溫經通脈。

(2)方劑:補陽還五東加減。

(3)組成:黃芪60g, 當歸15g, 黨參15g, 桂枝6g, 赤芍10g, 地龍10g, 川芎l0g, 紅花10g, 桃仁10g。

(4)備選方:丹參通脈湯, 適於陽氣大虛, 氣血瘀阻, 而見肢體持續青紫、發涼、麻木、脹痛, 舌紫黯有瘀點, 脈沉細或澀者。

丹參30g, 赤芍15g, 當歸30g, 雞血藤30g, 川芎10g, 桂枝15g, 片薑黃10g, 三棱10g, 莪術10g, 肉桂6g。

(5)加減:皮膚脫屑或增厚紫黯者, 可酌加紅花10g、地鱉蟲6g;倦怠食少者, 加白術15g、焦山楂10g等。

(6)臨證事宜:補陽還五湯應用時黃芪用量宜大, 開始可用小劑量, 根據病情需要逐漸加大劑量;在補氣活血通絡基礎上可酌加理氣之品, 以使補氣而不阻滯氣機。

5.瘀熱阻絡

(1)治法:清熱解毒, 活血通絡。

(2)方劑:濟生解毒東加減。

(3)組成:金銀花10g, 連翹10g, 蒲公英10g, 紫花地丁10g, 黃芩10g。 當歸15g, 赤芍10g, 玄參10g, 桃仁10g, 紅花10g。

(4)備選方:①桑絡東加減:適用於肢端潮紅, 皮膚溫度上升, 伴腫脹疼痛, 口幹而苦,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者。 桑枝15g, 絡石藤15g, 赤芍10g, 忍冬藤15g, 木瓜10g, 蠶沙15g, 防己10g, 薏苡仁30g, 全蠍5g。 ②四妙勇安湯:適用於本病的終末期, 患肢末端腫脹發紅, 灼熱疼痛,並發生潰瘍、壞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金銀花10g,玄參30g,當歸15g,丹參30g,赤芍12g,蒲公英30g,黃柏15g,蒼術10g,益母草20g,生薏苡仁30g,王不留行10g,甘草6g。

(5)加減:熱毒較甚,可加野菊花10g、板藍根10g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痛甚者加乳香10g、沒藥10g、丹參15g加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皮膚潰瘍者,加蒲公英10g、天花粉6g。

(6)臨證事宜:臨床運用,應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使用,若熱毒甚者,溫補之品應慎用,免犯“實實”之戒。

灼熱疼痛,並發生潰瘍、壞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金銀花10g,玄參30g,當歸15g,丹參30g,赤芍12g,蒲公英30g,黃柏15g,蒼術10g,益母草20g,生薏苡仁30g,王不留行10g,甘草6g。

(5)加減:熱毒較甚,可加野菊花10g、板藍根10g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痛甚者加乳香10g、沒藥10g、丹參15g加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皮膚潰瘍者,加蒲公英10g、天花粉6g。

(6)臨證事宜:臨床運用,應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使用,若熱毒甚者,溫補之品應慎用,免犯“實實”之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