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病變處關節疼痛, 功能活動受限, 過度活動則關節疼痛加重, 休息後則減輕。 嚴重者肢體肌肉萎縮, 關節腫大或關節腔積液。 創傷性關節炎與退行性關節炎頗為相似, 但退行性骨關節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 且無外傷史。
創傷性關節炎屬於祖國醫學“骨痹”的範疇。 筆者20多年來, 採用下列三種分型治療, 收到滿意效果。
若表現為患處腫痛, 運動加劇, 功能受限, 乏力, 氣短懶言, 自汗, 舌暗紅, 有瘀斑, 脈虛, 為損骨血凝型, 治宜通絡止痛。 藥用川芎15g, 赤芍12g, 懷牛膝30g, 土鼈蟲15g, 炮山甲15g, 烏梢蛇15g, 乳香10g, 沒藥10g, 黨參30g。 水煎服, 每日1劑,
若表現為關節畸形, 隱痛酸重, 面色蒼白, 頭暈目眩, 乏力, 自汗, 舌淡, 苔白脈虛, 此為體虛勞損型, 治宜補虛通脈止痛。 藥用鹿銜草30g, 懷牛膝30g, 補骨脂15g, 仙靈脾30g, 黨參30g, 白術15g, 茯苓15g, 甘草10g, 當歸30g, 白芍30g, 熟地20g, 川芎10g。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30~40劑。
若表現為久病傷腎, 面色蒼白, 形寒肢冷, 關節劇痛, 遇寒痛增, 腰膝酸冷, 舌淡苔白, 脈沉遲無力, 此為陽虛寒凝型, 治宜補腎溫陽止痛。 藥用黃芪60g, 當歸30g, 桂枝15g, 茯苓15g, 川芎15g, 制川烏10g(先煎), 乾薑10g, 細辛6g, 仙靈脾30g。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30~40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