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發作的另一特點是發作常成串出現, 每串痙攣的強度逐漸增加, 達高峰後逐漸減弱。 往往剛開始的兒次痙攣非常輕, 儀錶現為眼的短暫偏視或上視, 常被忽視, 而後逐漸出現軀幹和四肢的輕微收縮;直至出現極其典型的“折刀樣”、“鞠躬樣”或“抱球樣”發作。 每串發作次數不等, 從數次到數十次, 甚至可達150次。
每天發作次數亦不等, 多者可達60次。 成串發作多出現在入睡前或睡醒後不久, 各次痙攣之間常有哭鬧或躁動, 有時出現微笑面容。 發作時自主神經症狀也很常見, 如面色蒼白、潮紅、出汗、瞳孔散大、流淚及呼吸和心率的改變等。
在藥物治療方面, 有如下幾種方法:
①激素治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效, 並較普遍單用的藥物。 劑量為每日25~40單位, 持續肌注2~6周。 在控制痙攣及改善腦電圖方面近期效果明顯, 尤其是對原發性病例療效為優。 但遠期效果難以評估, 而且可見有高血壓和血鉀降低。
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 可改用地塞米松0.3~0.5mg/kg體重/日或強地松 2~10mg/kg體重/日, 口服療程為2~6周。 若痙攣停止, 腦電圖恢復正常, 則可按每週地塞米松0.5mg, 或強地松2.5mg減量, 直至開始量的1/2, 再維持3個月, 然後再用更小劑量維持數月。
皮質激素減量時, 可合併應用硝基安定,
②丙戊酸鈉:一般以15~20mg/kg體重/日的劑量開始, 逐漸增加至60~70mg /kg體重/日, 個別可達100mg/kg體重/日。 若無毒副作用, 以偏大劑量的效果為好, 但應注意嚴重肝中毒的發生。
③非氨酯、氨己烯酸:此二藥在臨床上常單用或做為輔助用藥, 一開始為小劑量, 以後每週增加1次, 直至獲得療效而無顯著副作用為止。 非氨酯的起始用量為 15mg/kg體重/日, 維持量為45mg/kg體重/日。 氨己烯酸的劑量為40~100mg/kg體重/日。
④維生素B6:以20~50mg/kg體重/日的劑量, 分3~4次口服, 從小劑量開始, 以後每隔3~4 天加量1次, 共服2周。 此時若合併應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丙戊酸鈉則效果更好, 其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及肝功能障礙等。
⑤免疫球蛋白:目前靜脈注射方法及劑量都不統一,
在病因治療方面:
如系因顱內占位病變引起者, 經手術治療後有些患者即使不服用抗癲癇藥物也不再發作。 有些遺傳代謝性疾病通過補充大量B族維生素也可控制發作。 而對於一些病因不明或病因不能解除的嬰兒痙攣, 臨床上以控制發作為主。 總之, 不論屬於哪種情況, 均以及早治療, 發作得到及時控制的效果為好, 反之則差, 甚至於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