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斯坦福一比納智力測量表

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第三次修訂版適用對象的年齡範圍為3歲至18歲(最適用範圍為4-14歲的兒童)。 測驗共分17個年齡組。 自3歲至14歲, 每一年齡組都有6個試題, l個備用題。 普通成人組和優秀成人I、II組各有6個試題, 優秀成人III組只有3個試題, 全量表共有112個題。 例如:
五歲組(每通過一個專案得二個月)題項:
①人像畫上補筆。
②折迭三角。 模仿將一張六寸見方的紙對角折迭兩次。
③為皮球、帽子、火爐下定義。
④臨摹方形。
⑤判斷圖形的異同。
③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各用項目)用鞋帶在鉛筆上打個結。
七歲組(每通過一個專案得二個月)題項:
①指出圖形的謬誤。


②指出兩物的相同點:(木和炭、蘋果和桃、輪船和汽車, 鐵和銀)。
③臨摹棱形。
④理解問題, 例如"如果你在馬路上遇到一個找不到父母的三歲小孩, 你應該怎麼辦?"等。
⑤完成相應的類比:雪是白, 炭是(?);狗有毛, 鳥有(?)等。
③順背五位數。
(備用項目)倒背三位數。

${FDPageBreak}


1.測驗項目的編選
並不是任何試題信手拈來就可以編入量表的。 在編制量表時, 測驗試題的選擇非常嚴格。 在選擇量表的試題時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試題應能測量智力功能, 應儘量避免一般文化教育、知識水準的影響。 因為智力測驗測的是智力, 而不是人的知識、經驗。 但智力又總是和人的知識經驗聯繫在一起的。 因此要儘量避免知識經驗的影響, 做到所有被試對所測的知識,

具有近乎相等的程度。
(2)該項目通過的百分比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相應地增加。 這樣, 該項目才符合智力隨年齡成長的構想, 而與效度相合。
(3)該項目通過與否與測驗總分應有較高的相關。 例如, 圖12-5(原圖16-5)類比項目"哥哥是男孩, 妹妹是( )"與7歲組測驗總分的相關係數r=0.65。 圖12-6(原圖16-6)的解釋抽象詞彙專案與11歲組的相關係數, r=0.89, 顯示了測驗內部的一致性, 而與信度相符。
2.智商的計算
智力測驗的結果, 通常用心理年齡(Mental age, 簡稱MA)和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簡稱IQ)來表示。 心理年齡也叫智力年齡, 是比納于1908年創造的。 心理年齡是以被試能通過哪一年齡組的測驗專案來計算的。 如果一個兒童通過了一套6歲組的全部專案(6歲以下各組的項目不用測,
就算通過了), 其心理年齡就是6歲。 如果他還通過了7歲組的2個專案(代表4個月), 8歲組的一個專案(代表2個月), 而9歲組和10歲組的測驗都沒有通過(10歲以上各組就不必測了), 那麼, 其心理年齡便是6歲6個月。

${FDPageBreak}


心理年齡這個概念雖然可以對同一年齡的兒童的智力發展水準進行比較, 但不能比較不同年齡兒童的智力發展水準。 為了便於不同年齡兒童智力的比較, 斯特恩(Stern, W.1911)最先提出心理商數的概念, 後來推孟在斯坦福大學修訂比納量表時最先加以應用並把它改稱為智商(IQ)。 智商是心理年齡(MA)與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 age簡稱CA)之比, 因而也稱為比率智商(ratio IQ)。 智商的計算公式如下
智商(IQ)=心理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
舉例來說, 某童1972年12月14日出生, 1983年9月10日參加斯坦福一比納智力測驗,

他的測驗得分經查知道心理年齡為11歲10個月, 則其智商的計算方法如下:
年 月 日
實足年齡1983 9 10
1972 12 14
10 8 26
(如果要借位, 任何1個月都以30天計算, 1年以12個月計算;實足年齡得到的差數, 滿15天的進為1個月)
IQ=11歲10個月×100/10歲9個月=142個月×100/129個月=110
智商是心理年齡除以實足年齡的得數, 所以智商為100者, 其智力相當於他的同年齡人的一般水準, 屬於中等智力。 智商高於100, 表明智力較佳;低於100, 則表明智力較差。 在一般人口中, 智商呈正態分佈, 即中等水準的居多數, 兩極端的為少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