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支招:小兒腹瀉的散劑治療法

 

近幾年, 採用中藥散劑治療:1歲之內每服0.3克~0.6克, 1歲~2歲服0.6克~0.2克, 3歲~5歲1.2克~2.1克, 1日3~4次, 開水沖服。 具有服用方便、療效迅速的優點。
驚瀉 大便青白, 睡醒即便, 小便清長, 時時驚啼, 神困倦怠, 或身微熱, 指紋青, 舌尖紅。 治以安神健脾, 用琥珀清熱散(琥珀珠、白蔻仁、鉤藤各30克, 滑石、柿霜各60克, 朱砂48克、甘草90克, 薄荷腦0.9克, 共研細末)。 若脾虛不思食者, 加服參苓白術散, 同時配合針刺神門穴。
傷食瀉 腹脹作痛拒按, 大便黃褐色, 氣味臭穢, 肛門紅而不腫, 小便淡黃, 納呆拒食, 頻頻噯氣, 指紋青紫, 舌紅、苔厚膩, 脈細數。 久泄不止, 容易導致皮毛焦枯,

形瘦骨立, 變成疳瀉。 治以消導健脾, 用加味三甲散(炙鱉甲、穿山甲、雞內金、炒檳榔各30克, 砂仁12克, 番瀉葉3克, 共研細末)。 若嘔惡噯氣者, 另煎砂仁、佩蘭各3克, 頻服:成疳瀉者, 又需培補腎陰、兼理脾胃。
脾虛瀉 患兒精神倦怠, 肌肉瘦弱, 不思乳食, 面色萎黃, 大便稀薄淡黃或完穀不化, 無臭氣, 小便清長, 肛色不紅不腫, 腹軟不脹, 指紋隱淡, 脈細緩, 舌淡紅、苔薄白。 瀉久者兩目下陷, 露睛。 治以補虛健脾為主, 用參苓白術散(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炒山藥、陳皮各48克, 炒扁豆36克, 蓮子肉、炒苡仁、砂仁、桔梗各24克。 共研細末)。 若久瀉不已, 配針刺長強穴。
脾腎兩虛瀉 多為素體虛弱, 久瀉不止者, 症見精神萎靡, 肌肉消瘦, 面枯無華, 瀉下清穀, 色青, 氣微腥,
小便清長, 腹軟不脹, 四肢發冷, 指紋青暗, 脈沉細無力, 舌淡、苔薄白。 甚者閉目垂頭, 面晦唇青, 腹癟囪凹, 額汗如油, 啼不出聲, 乃元陽將脫之兆。 治以溫補脾腎, 用桂附理中散(黨參、炒白術、炙甘草、熟附子各30克, 炮薑、肉桂各20克, 共研細末)。 若偏於脾虛者加參苓白術散;偏於腎虛者, 加金匱腎氣丸;外用胡椒暖臍法(白胡椒5粒, 研細, 放臍內, 外用一般黑膏藥或傷濕止痛膏掩貼);若脫肛者, 用五倍子15克, 煎汁熏洗後托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