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肘部損傷。 大多發生在1~4歲, 因為在此年齡兒童的肘關節韌帶、關節囊和肌肉均較鬆弛, 橈骨小頭也尚未發育成熟。 當肘關節突然受到牽拉時, 肘關節腔內的負壓將關節囊和環狀韌帶吸入肱橈關節間隙, 環狀韌帶可向上越過尚未發育成熟的橈骨小頭, 嵌於肱骨小頭和橈骨小頭之間, 阻礙了橈骨小頭的回復原位。 常由於兒童被家長牽手時牽拉過猛, 加之兒童體重的反牽引力, 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 故也稱之為牽拉肘。
小兒橈骨半脫位後患兒哭鬧不寧,
橈骨小頭半脫位可手法復位, 其方法簡便易學。 以一手握住小兒患肢手腕部稍給以牽引後使前臂旋後, 同時以另一手拇指給橈骨小頭以壓力, 則可聽到輕微彈響聲, 或有滑入腔隙震動感, 此時表明已復位。 復位後關節的疼痛及活動受限立即消除。 患兒可以像正常時一樣將上肢舉過頭頂或持物玩耍, 並能作前臂的屈、伸、旋前或旋後運動, 以促進復位。 復位後用三角帶懸吊上肢1周, 以防止發生再脫位。 如果多次發生脫位, 則在復位後石膏固定3周, 避免成為習慣性橈骨小頭半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