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治療冠心病能行!

一.中醫眼裡的冠心病
很多人想知道, 心臟為何會有節律地工作呢?這主要依靠分佈在心臟本身的左主幹、迴旋支和右冠脈三支血管的營養供給。 研究發現, 如果任何一支發生痙攣、狹窄, 都可以造成冠狀動脈病變即冠心病。

我們都知道, 西方醫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從局部揭示了冠心病的病變特徵。 目前, 隨著介入技術的普及, 冠心病的診斷有了長足進步, 支架和搭橋技術也應運而生, 挽救了無數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但是我們的中醫注重整體觀, 包括人與自然界的和諧, 天人相應等等。

中醫認為, 人是有機的統一整體, 心臟有病病位不只在心, 可以由其他疾病累及。 理念的不同, 也會導致一些治療方法的不同。

比如在夏季的梅雨季節, 氣壓偏低, 特別是三伏天(屬中醫理論的長夏季節)時, 許多冠心病患者明顯感到胸悶、氣短、頭昏、胃脘堵悶、不思飲食, 顏面似乎蒙上淡黃色, 舌診常見舌面佈滿黏膩苔垢, 號脈脈相細而滑利, 中醫稱作濡脈, 西醫多認為是缺氧, 或許會建議患者進行氧療, 而中醫認為是濕邪阻滯, 胸陽不展, 服用藿朴夏苓湯或三仁湯諸多症狀會迎刃而解。

再如春天萬物復蘇, 百花盛開, 生氣盎然, 而許多冠心病患者卻無意苦爭春, 感覺心煩、急躁、口苦、口黏, 精神亢奮或焦躁難以自控, 心慌胸痛的現象也時常發生,

並且出現大便秘結, 難以入眠, 舌紅苔黃膩等症狀。

遇到這種情況, 西醫一般認為患者患上了焦慮症, 常常給予鎮靜和抗焦慮藥物治療, 但是給患者平添服用鎮靜藥物有可能成癮的煩惱。 而中醫認為, 這種現象屬於痰熱徵象, 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黃連溫膽湯後就可以糾正不良狀態。

另外中醫也發現, 痰熱與濕阻不僅僅與季節有關, 其可出現在任何時間, 並且脾虛為其始動因素, 而飲食失調、勞逸失常和思慮過度則是脾虛的三大危險因素。

如果一個人不注意脾虛的症狀, 則會出現代謝異常, 如果聚濕成痰, 積痰生熱, 就會阻滯心脈, 造成心臟的缺血缺氧, 此時如果內因與外因交互影響, 就會加重病情。

出現脾虛時比較容易發現, 其時常呈現神疲肢倦、短氣訥呆、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弱等症狀, 現在多用五味異功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東加以調理。

另外, 脾虛 、濕阻 、 痰熱狀態還可以相互兼夾。 結合現代醫學來看, 這有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失調機制有關, 而這是遺傳、社會、生物、環境等多因素綜合交互作用的結果。

在此, 我們提出《三要三不要》和《五宜訣》, 從自身做起加以提早預防或緩解已有病情。
其中, 《三 要 三 不 要》即:“一要寬容豁達, 二要節食調飲, 三要勞逸適當;不要多思慮, 不要過飽食, 不要超勞逸。 ”《五宜訣》即“心宜寬, 胃宜欠, 體宜動;精宜守, 神宜安。


二、冠心病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一)經典辨證分型論治

1.痰濁閉阻證

胸悶重而心痛微,

痰多氣短, 肢體沉重, 形體肥胖, 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 伴有倦怠乏力, 納呆便溏, 咯吐痰涎, 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 苔濁膩或白滑, 脈滑。

證機概要:痰濁盤踞, 胸陽失展, 氣機痹阻, 脈絡阻滯。

治法:通陽泄濁, 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東加減。 常用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 行氣止痛;半夏、膽南星、竹茹清化痰熱;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石菖蒲、陳皮、枳實理氣寬胸。

2.氣滯心胸證

心胸滿悶, 隱痛陣發, 痛有定處, 時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 或兼有烷宇脹悶, 得暖氣或矢氣則舒, 苔薄或薄膩, 脈細弦。

證機概要:肝失疏泄, 氣機鬱滯, 心脈不和。

治法:疏肝理氣, 活血通絡。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疏肝理氣;香附、陳皮理氣解鬱;川芎、赤芍,

活血通脈。

3.心血瘀阻證

心胸疼痛, 如刺如絞, 痛有定處, 入夜為甚, 甚則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或病引肩背, 伴有胸悶, 日久不愈, 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 舌質紫暗, 有瘀斑, 苔薄, 脈弦澀。

證機概要:血行瘀滯, 胸陽痹阻, 心脈不暢。

治法:活血化瘀, 通脈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東加減。 常用藥: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 和營通脈;柴胡、桔梗、枳殼、牛膝調暢氣機, 行氣活血;當歸、生地補養陰血;降香、郁金理氣止痛。

4.氣陰兩虛證

心胸隱痛, 時作時休, 心悸氣短, 動則益甚, 伴倦怠乏力, 聲息低微, 面色恍白, 易汗出, 舌質淡紅, 舌體胖且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虛細緩或結代。

證機概要:心氣不足, 陰血虧耗, 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 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東加減。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大補元氣,通經利脈;肉桂溫通心陽;麥冬、玉竹滋養心陰;五味子收斂心氣;丹參、當歸養血活血。


5.寒凝心脈證

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東加減。常用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薤白、瓜蔞化痰通陽,行氣止痛;當歸、芍藥、甘草養血活血;枳實、厚樸理氣通脈;大棗養脾和營。

6.心腎陽虛證

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面色眺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代表方: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補真陽,肉桂振奮心陽,炙甘草益氣複脈,熟地、山萸肉、仙靈脾、補骨脂溫養腎氣。

7.心腎陰虛證

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幹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東加減。常用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以降虛火;人參、炙甘草、茯苓益助心氣;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丹參、當歸身、芍藥、阿膠滋養心血而通心脈。

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東加減。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大補元氣,通經利脈;肉桂溫通心陽;麥冬、玉竹滋養心陰;五味子收斂心氣;丹參、當歸養血活血。


5.寒凝心脈證

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東加減。常用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薤白、瓜蔞化痰通陽,行氣止痛;當歸、芍藥、甘草養血活血;枳實、厚樸理氣通脈;大棗養脾和營。

6.心腎陽虛證

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面色眺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代表方: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補真陽,肉桂振奮心陽,炙甘草益氣複脈,熟地、山萸肉、仙靈脾、補骨脂溫養腎氣。

7.心腎陰虛證

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幹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東加減。常用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以降虛火;人參、炙甘草、茯苓益助心氣;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丹參、當歸身、芍藥、阿膠滋養心血而通心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