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通常把銀屑病稱為“牛皮癬”。 對此說法, 吳大衛並不認同。 “銀屑病與牛皮癬不是一回事”, 他很肯定地說。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牛皮癬是一種狀如牛領之皮, 厚而且硬, 好發於頸項的皮膚病。
中醫的牛皮癬又稱為“攝領瘡”、“頑癬”, 相當於西醫學的神經性皮炎。 而銀屑病是以片狀紅斑, 層層鱗屑, 脫屑如松皮為特點。 故中醫學稱之為“松皮癬”, 另有幹癬、蛇虱等別名。
此外, 二者的病因病機亦有不同。 中醫所說的牛皮癬是由於風濕熱邪阻滯肌膚, 或衣領摩擦, 氣血阻滯所致。 而銀屑病是由於營血虧損, 生風生燥,
銀屑病發病則與遺傳、病毒及細菌感染、精神、飲食、外傷、代謝等因素有關。 也有學者研究認為, 銀屑病與膚色有一定關聯。 統計資料表明:不同膚色的人種中, 白種人患病率最高, 其次是黃種人, 黑種人患病相對較低。
據此, 有關學者認為皮膚內黑色素含量與銀屑病發病有關, 黑色素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 防止皮膚被紫外線灼傷而引發病變。 白種人由於缺乏黑色素, 皮膚對紫外線的抵禦能力相對較弱, 所以銀屑病發病率略高於黃種人和黑種人。
由於二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均不同,
中醫、西醫雖然都有“牛皮癬”一說, 但二者名同實異, 不能混為一談。 中醫的牛皮癬, 相當於西醫的神經性皮炎;西醫所稱的牛皮癬, 又稱銀屑病, 相當於中醫的幹癬。 二者應予區別。
銀屑病有多種表現
吳大衛醫師介紹說, 銀屑病是一種有特徵鱗屑性紅斑的復發性、慢性、常見皮膚病。 該病在自然人群中的發病率為0.1%~3%。 根據皮損和臨床表現一般將銀屑病分為四種類型, 即:尋常型、紅皮症型、關節病型和膿皰型。
尋常型銀屑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與尋常型銀屑病不同, 紅皮症型銀屑病一開始全身皮膚紅腫脫屑, 呈紅皮症改變。 本型常具有全身症狀, 如發燒38oC以上以及關節疼痛等。 一般病程較長, 指甲可有增厚或脫落的改變。
關節型銀屑病病人發病一般先有皮疹, 而後出現關節症狀, 且關節症狀常與皮損同時減輕或加重。 關節症狀有的表現為腫脹和疼痛。
膿皰型銀屑病比較少見。 此型銀屑病有原發的, 也有在尋常型銀屑病的基礎上繼發而成為膿皰型的。 膿皰結痂脫掉後, 光紅基底上又出現小膿皰, 反復發作, 可伴有持續發燒血沉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