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銀屑病≠牛皮癬

民間通常把銀屑病稱為“牛皮癬”。 對此說法, 吳大衛並不認同。 “銀屑病與牛皮癬不是一回事”, 他很肯定地說。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牛皮癬是一種狀如牛領之皮, 厚而且硬, 好發於頸項的皮膚病。

中醫的牛皮癬又稱為“攝領瘡”、“頑癬”, 相當於西醫學的神經性皮炎。 而銀屑病是以片狀紅斑, 層層鱗屑, 脫屑如松皮為特點。 故中醫學稱之為“松皮癬”, 另有幹癬、蛇虱等別名。

此外, 二者的病因病機亦有不同。 中醫所說的牛皮癬是由於風濕熱邪阻滯肌膚, 或衣領摩擦, 氣血阻滯所致。 而銀屑病是由於營血虧損, 生風生燥,

肌膚失養而成。 西醫學認為, 中醫的牛皮癬(相當於西醫神經性皮炎)屬於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是由於精神緊張、進食辛辣、海鮮等物、消化不良及內分泌等原因引起。

銀屑病發病則與遺傳、病毒及細菌感染、精神、飲食、外傷、代謝等因素有關。 也有學者研究認為, 銀屑病與膚色有一定關聯。 統計資料表明:不同膚色的人種中, 白種人患病率最高, 其次是黃種人, 黑種人患病相對較低。

據此, 有關學者認為皮膚內黑色素含量與銀屑病發病有關, 黑色素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 防止皮膚被紫外線灼傷而引發病變。 白種人由於缺乏黑色素, 皮膚對紫外線的抵禦能力相對較弱, 所以銀屑病發病率略高於黃種人和黑種人。

由於二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均不同,

治療方案及預後亦有區別。 中醫對牛皮癬的治療多採用搜風止癢的方法, 預後尚好;對銀屑病則根據舌脈辨證分型, 多採用清熱涼血及養血潤燥的療法, 痊癒後易於復發。

中醫、西醫雖然都有“牛皮癬”一說, 但二者名同實異, 不能混為一談。 中醫的牛皮癬, 相當於西醫的神經性皮炎;西醫所稱的牛皮癬, 又稱銀屑病, 相當於中醫的幹癬。 二者應予區別。

銀屑病有多種表現

吳大衛醫師介紹說, 銀屑病是一種有特徵鱗屑性紅斑的復發性、慢性、常見皮膚病。 該病在自然人群中的發病率為0.1%~3%。 根據皮損和臨床表現一般將銀屑病分為四種類型, 即:尋常型、紅皮症型、關節病型和膿皰型。

尋常型銀屑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發病可以是慢性, 由局部小片逐浙擴大增多。 也可以是急劇的全身突然泛發點狀皮疹, 逐漸擴大, 皮疹開始為紅色斑丘疹, 表面有多層銀白色鱗屑, 刮去鱗屑薄膜可看到少量血點, 初發多呈點滴狀丘疹。 約一個月左右, 可泛發全身, 皮疹可擴大成盤狀斑片, 且有的皮疹肥厚、乾枯、皸裂, 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與尋常型銀屑病不同, 紅皮症型銀屑病一開始全身皮膚紅腫脫屑, 呈紅皮症改變。 本型常具有全身症狀, 如發燒38oC以上以及關節疼痛等。 一般病程較長, 指甲可有增厚或脫落的改變。

關節型銀屑病病人發病一般先有皮疹, 而後出現關節症狀, 且關節症狀常與皮損同時減輕或加重。 關節症狀有的表現為腫脹和疼痛。

嚴重者關節活動受限, 時間一長可產生畸形, 類似於風濕性關節炎。

膿皰型銀屑病比較少見。 此型銀屑病有原發的, 也有在尋常型銀屑病的基礎上繼發而成為膿皰型的。 膿皰結痂脫掉後, 光紅基底上又出現小膿皰, 反復發作, 可伴有持續發燒血沉增快。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