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無法抗拒的9種心理特質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 過不了幾天, 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 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 這就是鳥籠邏輯。 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 只要有人走進房間, 看到鳥籠, 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 ”人們會問:“那麼, 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 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

就是說,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 沒有人去修補, 隔不久, 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 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 很快的, 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 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乾淨的地方, 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 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 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推薦閱讀:8種夢境預示大病臨頭

3、責任分散效應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 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 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對受難者給予幫助。 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 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 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

造成責任分散, 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 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 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 由別人去救”的心理, 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4、帕金森定律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 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 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準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 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 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 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 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 他們就上行下效,

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 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 人浮於事, 相互扯皮, 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FDPageBreak}

5、暈輪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 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 掩蓋了其他特徵, 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 “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 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 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 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 真所謂“一俊遮百醜”。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

6、霍桑效應

當人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 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因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他人所接受和讚賞的, 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 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 就會讓我們的不斷進步, 充滿自信!

推薦閱讀:8種夢境預示大病臨頭

7、習得性無助

人如果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擺脫不幸, 無力改變改變外界的控制, 就會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 不再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 即使有可能改變, 即使問題並不困難, 也甘願認命了。

8、證人的記憶

證人, 在我們的認識裡, 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 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 然而, 心理學研究證明,

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 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 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

9、虛假同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 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 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 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 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 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 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