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意!中成藥服用需有“道”

中成藥劑型很多, 功效及作用機理不同, 各有各的用法。 一般內服中成藥都需要用溫開水送服, 大蜜丸類藥物應先嚼爛或切碎後分次溫開水送服, 切不可整粒吞服。 給神志昏迷者喂藥可先將藥用開水調成糊狀, 由鼻飼管灌服, 不可硬撬牙齒, 以免損傷口腔和牙齒。 嬰幼兒服藥比較困難, 可將藥分多次、少量服用, 或適當調以牛奶、米粥、蜂蜜服用。

1、外用藥不可內服

外用藥除了只能外用外, 外用方法也不盡相同。 珍珠散、生肌散等宜直接撒在瘡面;如意金黃散宜用蛋清調糊於油紙上, 再貼敷患處。

2、恰當選擇“藥引”

“藥引”對於中成藥也一樣不可缺少。 中醫治病講究治療病本, 藥引的意義在於載藥直達病所, 提高療效。 如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丹、七厘散等, 宜用溫黃酒送服, 以利於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氣丸等宜用生薑湯送下, 以溫散裡寒、安胃止嘔。 六味地黃丸、金鎖固精丸等宜以淡鹽湯送服, 以引藥入腎, 增強療效。 至寶錠宜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煎湯送服;保元丹、妙靈丹等宜用鉤藤、薄荷煎湯送服以增強解表退熱作用等。

3、掌握服藥時間

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轉歸與時辰變化密切相關, 服用中成藥也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服藥時間, 一般內服中成藥多是早晚各服一次。 滋補類藥如人參養榮丸、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等,

宜於飯前空腹服;健胃、順氣、消食的大山楂丸、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等宜飯後15分鐘左右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飯後服;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丸等鎮靜安神藥宜睡前半小時左右服;化蟲丸、肥兒丸等治療腸道寄生蟲的藥物宜清晨空腹時服。

4、謹守服藥禁忌證

藥品說明中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 中成藥一般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品。 如熱症忌辛辣、油膩;寒症忌生冷;孕婦慎用破血通經、行氣導滯、瀉下逐水藥;皮膚病、瘡毒、哮喘、咳嗽患者忌食魚、蝦海味發物等。

中成藥送服不能全靠白開水

中藥副作用小, 很多人在購買藥物的時候會主動購買一些中成藥, 我們吃藥習慣用白開水送服, 吃中成藥也是白開水送服。

中醫介紹, 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宜白開水送服,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常見中成藥的送服方法。

白蘿蔔汁+二陳丸

專家解析:二陳丸是由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藥配伍組成的方劑, 具有除濕化痰、調氣和胃等功能, 臨床上常用二陳丸治療因痰濕困脾所引起的胃氣不舒、咳嗽痰盛、噁心嘔吐等症。 而白蘿蔔具有降氣止嘔、化痰止咳、消積化滯、生津止渴、補中安髒等功效。 用白蘿蔔汁送服治療氣鬱頭痛、肺熱痰多、食積不化的中成藥效果更佳。

芹菜汁+六味地黃丸

專家解析: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陰的基礎方劑, 具有增強免疫、抗衰老、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改善腎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及較強的強壯作用。

芹菜性寒、味甘, 能平肝清熱、祛風利濕、熄風降壓。 用芹菜汁送服治療高血壓以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面紅耳赤的中成藥, 能起到協同作用。

蜂蜜水+麻仁丸

專家解析:麻仁丸是古今常用的潤下藥, 藥性較為緩和。 不僅可以刺激腸壁蠕動, 有利於排便, 還可以潤滑腸壁, 阻止大便中的水分被直腸過多地吸收, 有利於軟化大便, 進而起到減少痔瘡患者排便的痛苦, 促進排便的作用。 而蜂蜜性平、味甘, 有甘緩益脾、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 將水與蜜用100:1的比例配成蜜水, 送服用於治療肺燥、肺虛、腸燥便秘等疾病的中成藥, 不但能增強其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還可矯正藥味。

米湯+香砂養胃

專家解析:香砂養胃丸具有溫中和胃的效果,

用於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的胃痛、痞滿等症。 而米是味甘、性溫的, 有補氣、養陰、益腸胃、健脾止瀉的作用。 將米與水按1∶15比例熬成湯, 以此湯送服補氣、養腸胃的中成藥, 一能增效, 二能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

姜湯+歸脾丸

專家解析:歸脾丸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 適用於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種出血等症。 而姜是辛溫之物, 可促進血液迴圈, 幫助藥效的發散, 在補血補氣的同時, 能夠引導氣血運行, 避免因一味補血而產生血液凝滯。

用米湯送服補氣、養腸胃的中成藥, 能更好的發揮藥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