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虛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金匱腎氣丸加減。 證候表現: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病因病機:腎陽虧虛,火不歸原 治則...
2017-03-04 -
氣鬱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丹梔逍遙散加減。 證候表現: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鬱,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幹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氣鬱日久,化火生熱 治則治法:疏肝...
2017-03-04 -
痰濕鬱熱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東加減。 證候表現:低熱,午後熱甚,心內煩熱,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痰濕內蘊,壅遏化熱 治則治法:燥濕...
2017-03-04 -
血瘀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血府逐瘀東加減。 證候表現: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幹,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幹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病因病機:血行瘀滯,...
2017-03-04 -
胃熱熾盛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承氣湯。 病因病機:寒表邪入於裡,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是胃實 證候表現: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 治則治法:乃可攻之 處方:以承氣湯瀉其上實,元氣乃得周流,...
2017-03-04 -
熱入血分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瀉血湯。 證候表現:東垣雲:發熱晝少而夜多,太陽經中尤甚。大小便如常。外無惡寒。 病因病機:晝病則在氣,夜病則在血,是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微有氣也。既病人大小便如常,知邪氣不在臟腑,是無...
2017-03-04 -
脾胃氣虛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理中湯。 病因病機:脾胃氣虛,陽浮於外 證候表現:其症上見嘔惡,下為溏泄,其脈大而不實,身雖大熱 治則治法:切忌寒涼,宜甘辛溫藥溫其中,使土厚則火自斂也 處方:理中湯。 出處:《金匱翼》...
2017-03-04 -
伏熱內蒸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麥煎散、柴胡梅連散。 病因病機:骨蒸熱者,熱伏於內,而氣蒸於外也。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久而不愈,此骨髓伏熱,營衛不通之所致也,少男室女,多有此證。 證候表現: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病因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1、肝經鬱熱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鬱化火而發熱;或因惱怒過度,肝火內盛,以致發熱。其發病機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氣有餘便是火”。因此種發熱與情志密發相關,故亦稱“五...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臨床表現
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復發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也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一般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冷感即減輕或消失。發...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在確診為內傷發熱的前提下,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由氣鬱、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轉歸與預防
一、轉歸預後 在內傷發熱的病程中,由於病機的發展變化,或治療用藥等影響,內傷發熱的一些證候可以轉化或兼夾出現。對兼夾兩種證候者,應分清主次,適當兼顧。 內傷發熱的預後,與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體狀況...
2017-03-04 -
肝鬱氣滯型消渴淋症
症狀: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鬱或多煩易怒,口苦吞酸,脅腹脹滿,寐不安,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治則治法:疏肝解鬱,行氣利水。 中成藥:逍遙丸、柴胡疏肝散等。 方藥:沉香散加減。沉香粉、石...
2017-03-04 -
肝鬱氣滯型肥胖
症狀: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女性可見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舌質暗紅,舌苔白或薄膩,脈細弦。 治則治法:疏肝理氣解鬱。 方藥: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柴胡9g,白芍10g,茯苓12g,枳實...
2017-03-04 -
肝鬱氣滯型秋燥
證候表現:兩脅下小腹痛(肝部病也,柴胡、青皮主之。)目赤痛眥瘍(目,肝竅;銳眥,膽經。龍膽、黃芩之類可用。)耳無所聞(與傷寒耳聾同,小柴胡可治。)體重(筋傷燥而不輕捷也。)煩冤(肝鬱也。)胸痛引背...
2017-03-04 -
肝主疏泄惡抑鬱發怒 養肝護肝注意5點
肝主疏泄而惡抑鬱 如前面所說過的肝主疏泄是指氣血的暢達、宣洩;肝臟之所以厭惡“抑鬱”,是因為“抑鬱”遏制了肝臟升發向上、自然柔和的本性。人的情志思維活動,以及表現在外的喜、怒、憂、思、悲、恐...
2015-08-18 -
肝鬱脾虛型流注
治療方法:歸脾東加香附青皮。 證候表現: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 病因病機:勞傷鬱怒,思慮傷脾而成者, 處方:歸脾東加香附、青皮散之。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三(卷)·下部癰毒門(門) 原文:勞...
2017-03-04 -
肝鬱火旺型乳衄
症狀:乳竅溢血鮮紅或暗紅,乳暈部或可捫及小腫塊,脹痛;伴煩躁易怒,胸悶脅痛,失眠多夢;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 治則治法: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方藥: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柴胡、當歸、白...
2017-03-04 -
肝鬱化火型癭癰
症狀:頸前結塊可伴觸痛,疼痛可牽及下頜、耳後、枕部;胸悶不舒,急躁易怒,口苦咽幹,胸脅隱痛,尿赤便秘;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治則治法:清肝瀉火解鬱。 方藥:柴胡清肝湯(《醫宗金鑒》)加減。當歸...
2017-03-04 -
血虛肝鬱型筋瘤
治療方法:清肝蘆薈丸。 病因病機:肝統筋,怒動肝火,血燥筋攣曰筋瘤。 證候表現: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治則治法:治當清肝解鬱,養血舒筋。 處方:清肝蘆薈丸是也。 出處:《外科正...
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