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醫食物的特性與作用
糧食類 芒類 稻米:柔軟而滋潤,其性涼而輕,主要治療三邪疾病,止瀉止吐,增強陽氣。 小米:性重而涼,能滋養身體,促使骨折癒合。 小麥:性重而涼,能滋養身體,治療隆病和赤巴病。 青稞:性重鎮而涼,味...
2017-03-07 -
藏醫放血療法
藏醫治療學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廣泛沿用。 藏醫放血療法是一種比較劇烈的手術治療,通過將血管切開或穿破,進行手術放血,將病血引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藏醫放...
2017-03-07 -
藏醫艾灸療法
藏醫艾灸療法歷史悠久,運用廣泛,主要用來治療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水腫、黃水症、瘰鬁、炭疽、神經錯亂、健忘症、脈病等,其中黃水病和脈病療效尤佳。在熱病的後期,也可運用火灸施治。 艾...
2017-03-07 -
藏醫催吐療法
藏醫催吐療法就是利用內服藥物導致嘔吐的一種療法,適用於積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積,誤食毒物,血、痰充斥於胃、蟲病,特別是嘔吐痰涎等疾病。而對於體質虛弱者、老人、小兒禁用,若誤服毒物時間已久,毒物已不在...
2017-03-07 -
藏醫的三因學說
隆、赤巴、培根為藏語音譯,漢譯有譯為“氣、膽、痰”者,有譯為“氣(或風)、火、粘液(或水和土者)”,即所謂的三因。三因學說是藏醫學的理論核心之一。 隆,是人體的一種動力,與中醫的“氣”的概念相似。...
2017-03-07 -
藏醫中的火灸法
藏醫火灸法又稱藏醫火灸療法。火灸是五種藏醫傳統外治法之一。藏醫外治法分緩治法和峻治法兩種。緩治法為施術時無甚感覺和疼痛的一種療法,峻治法是施術時較為疼痛的一種療法。火灸是峻治法之一,在既定穴位或痛點...
2017-03-07 -
藏醫簡介
藏醫興起于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時期,是在藏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漢醫、印度醫學理論而形成的。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記憶體在著“隆”(氣)、“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飲食精...
2017-03-07 -
藏醫腧穴掛圖
簡介:原圖寬30~40釐米,高90~100釐米,系用天然顏料繪於亞麻布上。全套藏醫醫學掛圖共80幅,於13世紀至18世紀陸續繪成(1704年完成整套圖共79幅的繪製)。它是對藏醫經典《四部醫典...
2017-03-07 -
藥師佛與藏醫藥
藥師佛,梵名音譯為“鞞殺社窶嚕”,又作“藥師如來”,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因他是為人醫治無明痼疾,解除病苦,令人身心安樂的醫生,所以又名大醫王佛,或名醫王善逝;又因他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過...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