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藥師佛與藏醫藥

藥師佛, 梵名音譯為“鞞殺社窶嚕”, 又作“藥師如來”, 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 因他是為人醫治無明痼疾, 解除病苦, 令人身心安樂的醫生, 所以又名大醫王佛, 或名醫王善逝;又因他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 曾發過十二大願, 故又名“十二願王”。 在藏傳佛教裡, 藥師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享有崇高的地位, 信教群眾像信奉釋迦牟尼一樣信奉藥師佛。 不分教派, 幾乎所有藏傳佛教的寺院裡都供奉有藥師佛的像。

關於藥師佛的形象, 一般是結跏趺坐, 左手持一藥缽, 右手執一藥丸。 《藥師念誦儀軌》講左手持的藥器名叫無價珠,

右手結“法界定印”, 於掌中觀想藥壺。 所謂“法界定印”, 就是左掌置於臍下, 右掌疊置於左掌上, 食指指頭相接。 右手的四指表示佛界的“四大(地、水、火、風)”, 因為眾生的疾病是由這四大不調引起的, 意為藥壺, 並以二空(即二拇指)召入眾生的疾病, 因此該印又名“藥壺印”, 並身著袈裟, 結跏趺坐於蓮花臺上。 但也有的將其造為螺發形象, 左手持藥壺, 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 所謂“施無畏印”, 就是舉起右手, 五指向前, 掌心向外, 左手作拳, 又擎袈裟的兩角, 安於臍上, 意思是施與眾生安樂無畏之印;所謂“與願印”, 就是右手仰掌, 舒展五指向下, 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 義為滿足眾生之願。

西元7世紀, 醫學伴著佛學從漢地和尼泊爾兩地傳入藏區,

與古老的本教醫學逐漸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當藏傳佛教最終形成時, 藏醫學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酷愛醫學的藏族先人在視為神聖的寺院裡為醫學安排了一席之地, 同時也在自己的心間留下了對藥師佛堅定不移的信仰。 縱觀藏傳佛教史, 醫學與佛學, 藥師佛與釋迦牟尼, 總是形影不離, 相輔相成。 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 醫學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可以說, 釋迦牟尼佛的教義傳播到哪裡, 哪裡就有藥師佛醫治身心疾病的大悲水。 藥師佛在廣大教眾的心目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人們有時在孤立無助、貧病交加的時候, 往往通過信仰的力量以尋求生存的勇氣和心靈的慰藉。 因此, 對藥師佛的崇拜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和普教眾生的偉大情懷是人們對消除災禍、祈望健康的美好嚮往。

藥師佛還與藏醫寶典《四部醫典》關係密切。 《四部醫典》是對藏醫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是藏醫的必修教科書, 亦是一部內容極為豐富的藏醫學醫藥文獻, 歷代藏醫學家都把它作為行醫指南。 《四部醫典》是在總結藏族古代醫學經驗的基礎上, 吸收和借鑒了漢族醫學、古印度和大食醫學的部分理論和醫藥成果。 成書後, 經過歷代藏醫學家的修改、補充、注釋、整理而不斷完善。 直至西元12世紀, 經老玉妥的13世後代小玉妥·雲丹貢布全面的修訂, 成為後世的通行本。 儘管它是著名藏醫學家玉妥·雲丹貢布及其後代歷經數百年、十幾代人潛心研究、努力實踐、不斷修改而完成,

凝聚了無數的智慧和心血, 然而抑或是受藏族傳統文化和宗教觀念的影響, 歷代的藏醫學家和高僧大德們都認為:玉妥·雲丹貢布是受了藥師佛的加持才有這個緣分, 玉妥·雲丹貢布虔誠地向藥師佛頂禮膜拜、立下大願, 才得以完成這部重要的醫學經典。 故將《四部醫典》的問世歸功於藥師佛的恩德, 進而把藏醫的形成與發展, 也都歸功於藥師佛的恩德。 當然, 後世的醫學史家和藏族群眾也沒有忘記雲丹貢布的功德, 稱讚他為“第二個藥師佛”, 是“藥師佛的化身”。

藏醫藥生長在藏文化這一土壤上, 而藏文化又與佛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甚至可以說豐富的藏文化中蘊含著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整個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藥師佛的信仰和崇拜至今仍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抑或是由於這種虔誠的信仰, 幾乎所有的藏醫醫生都虔誠地信奉藥師佛, 治病救人對他們而言不僅是職業和責任, 更是積德行善。 在醫患關係緊張的今天, 藏醫醫患之間也極少出現醫療糾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